《膠災人禍》
【本報訊】膠粒風暴持續影響本港各海岸,其中一個貨櫃擱淺地點附近的螺洲和蒲台島岸邊,膠粒恍如白雪般覆蓋沙灘石隙之間,近一呎厚;海床仍有多個中石化膠袋載浮載沉,勢影響在附近出沒的江豚。有環保團體指出,隨着本港海域水流走向,未來數星期仍會有大量膠粒冲向大嶼山南部及南丫島等區域,一場對抗生態大災難的抗爭或延續數個月。
記者:林社炳、梁德倫、馬志剛
中石化表示,昨安排員工及環保團體到愉景灣及南丫島石排灣用吸塵機吸走膠粒,今日會帶備更多設施清理膠粒。但中石化仍對事件責任所屬迴避,發言人指事件責任要由政府按法律釐定。負責載貨的中海集運昨未有進一步回應。
膠粒堆積厚近一呎
本報記者昨日隨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總監程詩灝出海,到螺洲及蒲台島視察。該區附近曾發現有一個中石化聚炳烯膠粒貨櫃擱淺殘骸。現場所見,當船隻駛近該處海域時,已見不少膠粒在水面漂浮,當登陸螺洲一處沙灘時,淺灘海床至少有十多個中石化膠袋浮沉。記者曾潛入水中,發現膠袋內的膠粒則早已被冲散。螺洲海灘及岩石上則已滿佈膠粒,在沙灘上恍如置身雪地。
記者隨後又到南丫島深灣視察,該海灣是海龜產卵地,昨日仍有大批民安隊成員在沙灘上清潔,但與深灣一山之隔的石排灣雖同屬「重災區」,但仍只得市民自發在場清理。
世界自然基金會昨也有派員到蒲台島及螺洲,現場仍有大量膠粒積聚,石隙之間的膠粒堆積至近一呎厚。基金會成員也在水底打撈到兩塊之前貨櫃殘骸,每塊碎片約六呎乘兩呎,並已聯絡食環署回收收集到的40袋膠粒及貨櫃鐵片殘骸。基金會環境保護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海洋)李美華表示,螺洲一帶水域較深,較少人為騷擾,江豚經常出沒,水底也有大量不同種屬珊瑚,故膠粒對生態影響甚大。她指,基金會日內會到附近的宋崗及橫瀾島視察及評估。
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指,根據香港南部水域流向,相信未來數星期會是膠粒漂向南部水域海岸的高峯期,包括大嶼山南部、索罟群島、南丫島等都最受影響。他估計,這場膠粒風暴可能變為數個月長的持久戰。
恐釀慢性生態災難
城市大學生物及化學系副教授林漢華稱,若膠粒只有聚炳稀,要一至兩年才能吸附海洋污染物;若膠粒已帶有塑化劑或阻燃劑,則有機會即時令海洋生物中毒。目前清理海洋上的膠粒及尋回遺失的貨櫃較為重要。若膠粒一直漂浮在海洋,增加吸附污染物的機會,之後有機會進入食物鏈,「數年後會變成慢性生態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