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漁護署首次確認大嶼南長沙灣養殖區抽取的活魚樣本有中石化膠粒,養魚戶指鱆紅、魚仲和鱸魚是高危品種,有酒樓稱早前取貨劏肚後發現膠粒,膠粒魚已流入市場。
鱸魚魚仲鱆紅高危
漁護署昨公佈,在大嶼南長沙灣魚類養殖區抽取五個活魚樣本,包括星鱸、魚仲、黃鱲䱽和石蚌,並在1.2公斤的星鱸及3公斤的魚仲胃臟內,分別發現1克和0.4克塑膠粒,官方首次發現海魚曾經「吞膠」,呼籲市民烹煮魚類前應徹底清洗及除去內臟,但指食物安全風險並不大。
該署昨日共收到五個養魚戶通報,在馬灣及長沙灣魚類養殖區發現小量塑膠粒,經已清理。
在芝麻灣有魚排的離島區養殖協會主席鄭少華稱,其魚排內的星鱸昨日劏開後在腸道發現小量膠粒,更接獲酒樓通知,指早前取貨的魚,近日劏魚後同樣在內臟發現膠粒。鄭指出,鱆紅、魚仲和鱸魚由於進食較急,是誤吞膠粒的高危品種,以往曾吞服避孕套、塑膠水樽碎片等海面垃圾妨礙進食,據經驗魚身會變黑,魚也養不大,區內養魚戶今日會與漁護署商討如何善後。
鵝頸橋街市海鮮檔生意未受大影響。東興海鮮何小姐表示,事件曝光後有小量顧客會先查問鮮魚「係咪本地㗎」,或會因此避吃,但生意暫未受明顯影響,又認為市民毋須「諗得太多」,可放心買魚食。
她指本地海鮮檔貨源廣泛,大部份也是從香港以外水域來貨,認為今次情況與以往深海魚有水銀毒等事件不同,消費者毋須驚恐。
有主婦表示知道膠粒有可能被魚類吞食,相信對健康無影響;另一主婦更直言「豬、牛、雞都話有事,邊驚得咁多」,會繼續購買海鮮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