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肆停入貨漁戶損失慘重養魚胃口差恐「唔識大」業界促政府賠償

食肆停入貨漁戶損失慘重
養魚胃口差恐「唔識大」業界促政府賠償

【本報訊】膠粒遺禍本地魚排,有魚排的養魚,疑因吞食膠粒至食慾不振;有酒樓食肆暫停入本地貨,不少漁戶為免「食壞人」也暫停供貨,如情況持續,養魚戶估計每月失去逾十萬元生意額,更要倒蝕10萬元成本,損失慘重,要求政府作出補償。記者:馬志剛、鄭啟源、陳凱迎

大嶼山芝麻灣有60多戶漁戶養殖場,面積達1.5萬平方米,離島區養殖協會主席鄭少華在這裏有一個800平方米的魚排。他說事發至今,區內已撈起約一噸膠粒,單是他的魚排,初時每日可撈起10桶膠粒,近日已減半,「初時以為係普通垃圾冇理會,睇新聞先知咁大鑊」。
鄭少華說,近日所養海魚食慾減半,懷疑是誤吞膠粒引致。他指目前時值養魚生長高峯期,即使化驗證明魚無毒,食慾不振也導致養魚「唔識大」,「毒死咗易計數知道損失幾多,唔識大真係唔知點計」。他認為漁戶「明顯唔見錢」,希望政府對區內全體漁戶補償合共約200萬元,用作清理膠粒、經濟損失的補貼。
受事件影響,鄭少華說近日有酒樓暫停入貨,區內漁戶為免「食壞人」,九成已自發停止供貨,又坦言在驗明海魚未受污染前「自己都唔夠膽食」。他估計,假如整個月停工,平均每月來自酒樓食肆10多萬元生意額「凍過水」,更要每日倒蝕人工、魚糧等約一萬元成本。

大嶼山芝麻灣魚排的海面上漂浮大量膠粒,更有養魚反肚死亡。程志遠攝

高永文視察魚排

食肆酒樓聞膠色變,香港餐飲聯業協會主席黃家和指,膠粒事件始終對食客有心理影響,個別食肆已通知本地魚排暫停供貨,但大部份仍抱觀望態度,暫未大規模停用本地魚。
現代飲食專業協會會長胡珠指,本港食肆有三至四成的魚來自本地魚排,包括青斑、龍躉等。目前雖未有魚身藏膠粒的報告,但已通知業界要求廚房員工小心處理,去除魚類內臟。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昨視察魚排時表示會繼續監察事態發展,又會抽取魚類樣本進行化驗,確定是否因進食膠粒而食欲不振;食物安全中心會加強到魚排和市場巡查,以確保受影響魚類不會流出市面,呼籲市民不用擔心。
香港漁業聯盟昨約見漁護署,不滿政府未有及時通知養魚戶,令漁戶蒙受損失,要求政府全面公佈事件真相。聯盟總務姜紹輝指,市民食用信心已受打擊,魚類售價昨被壓低三分一,損失難以估計。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視察膠粒影響魚排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