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主席:香港精神? - 盧先亞

好不主席:香港精神? - 盧先亞

在此首先要恭賀李慧詩為香港奪得倫奧的第一面獎牌,並預祝她在往後的比賽再添殊榮。她的獲獎確實教很多人都興奮,起碼本地媒體不論立場都是一致讚好,仲有啲急不及待搬出甚麼發揚了「香港精神」。
如果說是為港爭光,這個還易理解,但「香港精神」嗎?真的需要一點聯想力,或者你會說「全力拼搏」不就是精神所在,那麼各國運動員,無論勝出與否,只要是傾力而戰(除咗「消極比賽」)嗰啲,咁係咪都係展現咗同一樣嘅「香港精神」?我絕非搞串個P,不過都冇理由學似啲官員咁,隨口就放大到乜「精神」、「核心價值」層面,查實都係「抽緊水」。不過諗深一層,李慧詩攞到銅牌之後,都唔需要喊着咁講:「未能爭取更大的榮耀,實在有負特區政府的栽培和國家的期望。」計落都仲有多少香港味道。

政府搞體育 形式化居多

需知政府從來就不重視運動發展,過往政策多着眼於硬件建設,以滿足社區規劃的基本需要,即係按人口配套康體設施,至於推動體育風氣和培育運動員的工作上,都唔知交過啲乜功課。喺香港要成為一個運動員,殊不容易,而要成為一個出色的運動員,更是難上加難,所以真係值得一再鼓掌。
上星期就恰巧有例子說明政府取態。香港田總提出將明年馬拉松賽事的最後一段路線稍作改動,跑手可以經過最繁盛的銅鑼灣地段,讓多啲市民為衝線嘅健兒打氣。這其實是所有舉辦馬拉松的國際城市,必然採用的路線設計,目的是讓活動不再只是一項賽事,而是全民投入的盛事。明年又會有七萬多人參加,如果能捲入以倍數計的民眾,已是很好的國民教育課。
不過,官員就好像嗰位堅決反對的灣仔區議員咁,因為要封路改道,會造成該區居民嘅不便,「後果更是不堪設想」喎。年中嗰度都唔知有幾多遊行示威發生,多半日用嚟「冲喜」,何樂不為?除咗「鼠目寸光」,都唔會有更貼切嘅形容詞。
噚日咁啱又係政府搞嘅全民運動日,搞到平時根本就唔做開運動嘅人,驚死蝕底先爭住去免費「卜場」,不過幾乎都係「NoShow」收場。所以呢次打鑼打鼓,到底又有幾實質咁推動咗市民嘅體育參與呢?與其耗資花工夫做埋啲形式化嘅事情,倒不如實實在在的搞好一個馬拉松,先有助建構一個現代城市應有嘅精神面貌。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