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百噸聚丙烯膠粒於海中漂浮,甚至連養殖場也發現「膠蹤」,除造成生態危機,也可污染食材。專家指小魚可能誤吞膠粒,然後大魚吃小魚,讓膠粒進入食物鏈,理論上可污染人類食材;漁護署也承認,聚丙烯膠粒長時間留在海中,可能積聚海水中毒素。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海洋)李美華指,有關毒素或會致癌。
聚丙烯(Polypropylene)主要用作製造塑膠器皿,例如飯盒和膠樽。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黃港住表示,魚類誤吞聚丙烯膠粒後,膠粒理論上可隨食物鏈污染人類食材。
長時間留在海水變有毒
但由於聚丙烯本身難以分解,膠粒應只會停留於魚類腸臟,吃魚時只要將魚內臟徹底清除,可避免吃到膠粒。
漁護署助理署長蘇炳民指,聚丙烯本身並非有毒,相信對人類無影響。但他認同,聚丙烯本身有積聚毒素的特性,膠粒長時間留在海水,可變成有毒。食物及衞生局長高永文則指,捕捉自本港水域的魚類只佔港人食用魚類中一個較低的百分比,食物安全中心會監察市面上的魚類食品是否安全,並提醒市民於岸邊垂釣時要注意釣獲的魚類有否受到膠粒污染。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