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廂論」是常用的政治比喻,大家耳熟能詳的「後上車的人希望擠進車廂,先上車的人不肯離開」;早幾年的「世代論」也以此為喻。
仔細分析,車廂其實很寬廣,搭客也很多,可供探討的現象不少。
首先,車廂座位有限。政府開位,即便增設五司十四局政治助理一開三,也是座位有限,但政治分果子的人很多;立法會增加至七十席,便也增加了更多野心勃勃的人參選。乘客永遠比座位多,爭位由此起。
但更重要的一點不要忘記,車程也有限。即便由柴灣搭到東涌,也有到站的盡頭,如果不能車程中段便佔得座位,便算是失敗。你想想,站了老半天,終於有位坐,但下個站你便要落車,這個座位還有甚麼意思嗎?所以「等位」是無意義,人人都要「爭位」。過往幾多「少壯派」另起爐灶,別說甚麼「理念不同」的廢話了,其實就是怕「落車都未有座位」,不如早早爭位。
穩佔座位的,總是氣定神閒,誰人最焦急?當然是離座位最近的人,他可是千辛萬苦才擠入車廂,爭取到最有利的「等位」位置,一旦被人打尖插隊,豈非白費心機?和這種人爭位,要付出血的代價。
甚麼人最與世無爭?當然是那些遠離座位,甚至連座位都望不到的搭客。他們並非不想佔座,但距離實在太遠,只能遠觀。為甚麼許多政治人物都說毫無野心選特首?並非他們清高,而是距離太遠,等於問無綫的七線演員有無打算進軍荷里活一樣。
距離座位遠的搭客,總是能悠閒看書聽歌「自得其樂」,但一旦人潮漸散,自己愈來愈接近座位,那些「n屆唔選」的諾言便拋諸腦後了。
並不是每個離座的搭客都是「讓座」,有些是「讓座」,有些是已經到站「非走不可」,有些其實是轉乘其他交通工具:地鐵座位好硬,還是坐的士私家車的皮seat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