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聯儲局議息後按兵不動,令原本對QE3有憧憬的市場感到失望。投資者認為隨着11月大選臨近,美國面對的「財政懸崖」風險逼在眉睫,期望聯儲局可先發制人,防患未然。
所謂「財政懸崖」,是指近年美國致力減少聯邦預算赤字,以致經濟復蘇異常疲弱,按照現行法例,財赤將在2013年較顯著下降,當中涉及大幅削減開支和加稅,威脅到經濟可能重陷衰退。筆者認為,美國政治現實顯示,未來局勢發展應會較為溫和,財政危局料可避免。
自從08至09年衰退結束後,美國經濟復蘇乏力,除了因為借貸收緊及信心受壓,另一負面因素是聯邦財赤下降。近三年來,美國削赤幅度約佔本地生產總值的2.6%,這步伐雖然較慢,但對於目前正在放緩的經濟而言尚算適宜。按現行法例,削赤步伐將於2013年1月1日明顯加快。
減稅措施料延續
此外,去年秋季同意的酌情削減開支計劃亦將開始。據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這些措施將令財赤由2012財年約佔本地生產總值的7.6%,降至2013財年的3.8%。表面上,這意味債務增長不再快於本地生產總值增長,可阻止債務比率長期上升。但現實中,若以這樣的幅度加稅和削開支,很可能導致經濟再陷衰退。
幸而,若基於政治現實分析,美國墮入這財政危局的風險其實不大。在11月大選前,現有僵局或持續。但在大選後,卻有兩個可能:一是入主白宮的政黨亦同時取得國會兩院的控制權,另一可能是兩黨在白宮和國會各據一方。
倘若是首個可能,不論是羅姆尼成為新總統還是奧巴馬連任,料會延長大部份布殊減稅措施,並撤回許多削開支措施,冀可換來長遠收入及推行改革。這政策其實是延續目前緩慢削赤的方向。
若兩黨各據一方,政治形勢則較複雜。屆時兩黨將各有誘因而願意妥協。很可能是大選後許多項目會延長,華府願妥協談判,說到底兩黨都要為本身利益而再次合作。
總言之,儘管當中會經歷困難重重的決定,美國情勢應可令預算在數年內重新受控。相比其他許多成熟國家,美國在這方面已明顯佔優勢。
鄧嘉南
摩根資產管理機構業務拓展總監
電郵:mailto:www.jpmorganam.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