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浮沉》之浮 - 毛尖

毛尖:《浮沉》之浮 - 毛尖

一邊看奧運,一邊看《浮沉》,兩者最大的區別是,前者專業,後者不專業。
奧運期間看《浮沉》,原因有二。一個此劇正熱是飯桌話題,講的又是改革;一個因為此劇導演是滕華濤。滕華濤的《蝸居》很有名,但在業內引動爭議的卻是他的電影《失戀33天》,這部小製作影片以33倍的投資回報率,讓很多專業人士紅了眼,這裏按下不表。不過,導演滕華濤和編劇鮑鯨鯨的組合算是閃閃發亮了,所以,憑着對《33天》的巨大好感,我認為《浮沉》必看,再加上,講的是國企改革。

國企改革,這個在我生活世界中反覆出現的名詞,不僅是共和國歷史的一部份,也是無數家庭史的主題樂章,我媽媽我阿姨我叔叔,我們寶記弄裏的所有鄰居,槐樹路上的所有工人,都和國企改革劈頭劈臉遭遇過。
但是,《浮沉》裏的國企改革是甚麼呢?張嘉譯嘴裏雖然也冒些跟改革有點關係的類似「員工安置」之類的名詞,但是全劇三十集,廠長張嘉譯忙來忙去的一個主要成果是,他最後把自己的中老年感情給安置了,對方是外企小白領白百何。嘿嘿,張嘉譯和白百何,是《蝸居》中貪官張嘉譯和小三李念的一個正面升級版嗎?
反正,除了那些飯桌上的「產業鏈」,那些煞有介事的「AAM」之類的名詞,《浮沉》中的國企改革根本沒有突入問題的核心,連我這樣的外行看看,這部電視劇從頭到尾就是對改革的意淫,既沒能力表現舊時代的制度和困境,更沒力氣展現新時代的座標和危險,一個「七億」的改革資金就單純被描寫為跟外企買技術,尼瑪如果這就是改制的全部,我也能當改革的總設計師。
所謂木匠要幹木匠活,越界的確偶爾也能生產驚喜,但危險是甚麼呢?《浮沉》表明,滕華濤作為一個小白領愛情表現能手,這次披國企改革袍子登場,連愛情表達都大失水準。

以第一集為例。第一集內容不少,各路人物登場,但主題是白百何失戀。小白有一個談了八年戀愛的男友,男友上海人,兩人真心相愛,在小白從前台升級為助理的那一天,男友求婚,然後兩人第一次上門去男友家。在男友家裏,男友母親以典型瓊瑤母親的方式,一上來就鄙視未來媳婦,言辭冷淡加惡劣,男友則只管自己看電視,完全不顧母親對女友的羞辱,最後,小白憤怒回擊,男友要求小白道歉,兩人因此分手。
大家不要以為我把劇情簡化了,因為這就是全部過程,且不論電視劇對上海男人和上海家庭的醜化和簡化,小白和男友的八年感情是衞生巾廣告嗎?滕華濤一心一意要把小白豎立為真愛典型加職場小將,但是從她的第一場愛情開始,我們就知道這姑娘情商智商都不咋樣,所以,憑她那點小清新居然能在一場大改革中扮演關鍵人物,《浮沉》是真的有點浮。
奧運會上看吳敏霞、何姿以精準的姿勢拿下金牌,看中國體操男團拿下團體金牌,我就很想跟咱電視劇的編導們提意見,以後能不能有點專業精神?甚至,退一步講,國企改革這樣的大題目你們專業不了,那麼職場小白領的生活和愛情你們可以專業點嗎?上海男人和上海女人的影像表現可以不要那麼簡陋嗎?因為說到底,電視劇就是生活,而每一個觀眾,都是一個專業生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