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接連奪金,經濟增長率傲視全球,國際大小事務都看到中國的身影。這一切一切好景似乎在顯示中國正處於近代史未見的榮景。但只要細看近期不斷出現的海域糾紛,只要細看美國、俄羅斯等的外交動作,就不難看到中國在外交上正處於敵人遍天下的困局。
先說美國。自從2010年出現所謂G2(中美兩強)的說法後,美國明顯調整了它的全球戰略佈局,把重心從歐洲轉向亞太區,把預想可能爆發局部戰爭的場景設在太平洋,調動更多航空戰鬥群到區內,在太平洋、南海地區重新部署軍力等等。而在外交上,美國則主動出擊,一方面強化美日韓的軍事同盟關係,另一方面積極拉攏東盟成員成立更緊密政經關係。美國政要高調訪問緬甸以加速緬甸民主進程就是最典型例子。
中國的近鄰同樣心存戒懼,並對中國對四鄰海域海島宣示主權的做法有極大抗拒。上月的東盟峯會部份成員國如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本準備通過聯合聲明宣示東盟對南海爭議的共同立場,希望透過集體力量,促使中國透過多邊談判處理南海諸島爭議。但在北京強力發功下,東道主柬埔寨一意反對,東盟峯會45年來首次無法通過聯合聲明,成員國不歡而散。表面上看,中國政府取得勝利,成功分化東盟,舒緩壓力。但正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KishoreMahbubani所言,中國的做法不但沒有強化中國的位置,反而令東盟各國更擔心,更惴惴不安,認為中國不但不尊重東盟,更肆意破壞顛覆、操控及分化這個組織。可以說,中國過去20年經營的友好、睦鄰形象已蕩然無存。
日本對中國在東海及釣魚台問題上的高姿態同樣深感不安。近一年來,配備武器的中方漁政船一再出動到釣魚台附近海域游弋,中國軍艦同樣不時穿梭於東海巡邏及演習,並跟日本海防船隻發生對峙及小型衝突。在國內壓力及實際需要下,日本政府宣佈必要時出動自衞隊保衞海島,並計劃在秋天撤換對華不夠強硬的大使丹宇羽一郎。
種種迹象顯示,東海、南海已成爭議熱點,中國跟四鄰關係也在急劇惡化,令中國的外交處境變得越來越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