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滙控(005)業績單靠新興市場亮麗表現支撐,以及變賣家當套現,才不致盈利大跌。不過,集團口口聲聲將新興市場看成未來業績的「單箭頭」,但卻不停於此出售業務及裁減員工,以往集團提出發展歐洲、美洲及亞洲的三頭馬車策略,現只剩下亞洲「一腳凳撐起」。單計香港及亞太其他地區,半年間人手縮水近一成,業務收縮的「增長」策略,實難以令投資者信服。 記者:楊智佳
單看香港及亞太其他地區業務,滙控上半年仍錄增長。集團旗下香港上海滙豐銀行上半年股東應佔利潤按年升30%至446.9億元;稅前利潤579.88億元,增長25%,包括出售業務收益所得利潤44.71億元;若扣除這些出售項目,滙豐的稅前盈利升幅僅15.7%,卻非格外理想。
與三頭馬車策略背馳
滙豐香港、亞太其他地區的稅前利潤分別按年升23%及28%,而該兩分區業務共佔滙控整體稅前盈利的63.8%,已跟龐約翰年代提出的歐、美、亞業務「三頭馬車」發展策略背道而馳。
另外,滙豐上半年淨利息收益409.92億元,按年升14.8%;費用收益淨額微跌0.4%至198.59億元;營運支出微升2.7%至340.7億元;淨息差1.89%,較去年同期1.76%擴濶13點子。
雖然亞洲經濟有放緩迹象,惟滙控行政總裁歐智華強調,集團的新興市場業務不會因而被拖低增長動力。他解釋,香港經濟上半年增長5.5%,惟滙豐銀行收入則錄雙位數增長,主因不少歐資銀行要撤資,變相有利滙控於區內市佔率大增,造就收入增長動力。
集團聲言要擴大市佔率,造就收入增長,但主攻亞太區的滙豐銀行,上半年一方面出售日本和泰國規模較小的業務,又賣出印度和菲律賓非核心投資項目。
亞太區半年裁員一成
另一方面亦大幅削減員工數目,單計滙豐香港及亞太地區全職僱員人數,半年間總共減少6481名,降幅達8.8%,可見滙豐亞洲區業務規模,於半年內急劇收縮。
據滙豐銀行中期報告,香港地區半年間減少1952名員工,至26883名,與滙控財務董事麥榮恩昨於業績電話會議上披露上半年香港員工減幅約1000名,數字上有出入,滙控公關發言人接受本報記者查詢時,亦未能清楚解釋數字差異的原因。
至於亞太其他地區,員工人數亦於半年間減少4529名,至40166名,部份是由於期內滙豐出售業務所致。滙控歐美業務乏善足陳,唯一能寄望的亞太區業務,員工人數及業務亦同時收縮,足以令投資者質疑滙豐業務收縮推動增長的策略,長遠是否湊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