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理坊間反對聲,執意硬推政策的情景,2003年都發生過,最終高達50萬人上街反對23條立法。有學者指,政府今次硬推國民教育的手法,與2002至2003年間推銷23條的策略相似,例如在初時不斷指必須推展;遇民意反彈即提出技術性的小修小補。不過,相對2003年的民怨,國民教育更明顯是一場「核心價值戰爭」。
前特首董建華在2002年至2003年間硬推23條立法,代表政府力銷惡法的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其間出席多個活動,與反23條的民間組織展開角力戰,情況與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大戰學生和家長組織相若。當年是法律界與公民組織率先「起義」反惡法,其後則與泛民陣營結盟,組成民陣力抗惡法;今次亦由學術界、家長組織和90後學生做「先鋒」,帶頭掀起一場反洗腦運動。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分析說:「過去一星期,官員都話推國民教育係『大原則』,同23條立法嗰時一樣,即係話要履行憲制責任,一定要推行;之後就會提出技術性嘅小修小補,作戰略上嘅讓步。」
今次是核心價值戰爭
2003年社會普遍質疑指,23條立法會影響市民享有的言論及新聞自由等,但當時政府卻呼籲市民予以信任,應在立法後才就實際情況作判斷,情況與今次吳克儉和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無異,兩人都呼籲市民信任校方,積極爭取「先開展、後檢討」。
不過,政府遇上阻力的原因卻明顯有異。蔡稱,董建華硬推23條時反彈大,與當時民怨因沙士和經濟衰退等外在因素影響而升溫有關,最終催谷了高達50萬人上街,發洩種種不滿。
今次國民教育卻是一場「核心價值戰爭」,市民上街的訴求較單一,就是反洗腦,此問題亦源於港人對梁振英的不信任。蔡子強說:「曾蔭權年代提國民教育,市民仍然相信公務員出身嘅佢係理性嘅;唔似梁振英一上場,就對國民教育肉緊好多。」23條最終因為50萬人上街而擱置,但相信國民教育的戰火,卻不會因為近10萬人上街而即時平息。《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