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奧運史上第一次因使用藥物而死亡的單車選手,出現在1960年的羅馬奧運會。自此以後,每屆奧運都爆出禁藥醜聞,1988年的BenJohnson事件,更是奧運禁藥醜聞的經典案件。國際奧委會於1999年成立WorldAnti-DopingAgency(世界反運動禁藥組織),目的是確保公平競賽和保障運動員健康。
今屆倫奧籌委會,銳意透過打擊運動禁藥,宣揚英國文化的價值。大會將最少抽取6,200個尿液及血液樣本進行化驗,是歷屆最多。邀請150位科研專家,針對測試200多種禁藥,並採用最新的生化技術,專門打擊使用血液回輸的耐力項目選手。測試結果在24小時內公佈,所有樣本將會儲存8年,以備日後覆檢之用。
現今科技測試禁藥的準確度,超乎想像,準確度高於億分之一,可參考以下例子:在5個50米標準游泳池的水中,放入一小匙糖,然後隨意抽取池水進行化驗,分析其中糖的成份,現今測試也可準確找出答案。雖然如此,由於奧運金牌對選手的吸引力實在太大,金牌背後除了榮譽,還有豐厚的收入和贊助商合約,所以禁藥事件是歷屆奧運的新聞焦點。畢竟始終有部份選手會鋌而走險,或許這是人類的一種天性。
雷雄德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