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Joy善Joy - 鄧達智

善Joy善Joy - 鄧達智

颱風韋森特(Vincent,殖民昔時,粵語拼音「雲訊」,順耳得多;我們都是唱Vincent,迷梵高成長的一代;一響韋森特,驚覺譯名文化面目全非。)吹過,像每一次暴風襲港,傷亡最重,還是港樹,當然事後檢討,專家提出不同觀點;不過,提完等於沒提,下次有幸十號風波再扯,不見得塌樹情況得會改善。
因由只有一個:人力不勝天。大自然力量之下,我們只能夠盡心建樹,盡力風景,造化自有源頭。
政府各部門(不同年代歸屬不同部門,今天種樹屬康文署)多年種樹情況有目共睹,若說相比新加坡或甚國內,成績未及;寸土尺金香港水泥縫間種出欣欣綠色亦算一份光榮,相比數十年前,昔時雖然更綠更整齊,尤其新界。皆因仍具豐富農耕,雜草餵豬雜樹燃料,循自然循環消解。若說植樹,除卻英人租借新界後沿青山公路及大埔道及一應政府部門例如大埔元州仔,元朗屏山的警署及理民府周邊植滿源自澳大利亞多種尤加利樹(ie千層,白皮)。英國人也已返回祖家之後的今天經歷無數巨風與環境發展,也有好些百年老樹留下。過去松濤處處已隨專食松心蟲患消毀淨盡。論種樹數量,港英不及特區。
樹,難引媒體廣泛關注(《蘋果》風後數天連續報導,總算功德。)也因此引不起議員、政客落重災區做戲巡視,為樹災留一番乾淨。(「冇相影?影完相,散水!」近期大眾轉傳瘋笑對象。)風後散步,好些優美大樹吹倒不少,大概10至20巴仙;如報導多為市花洋紫荊及其近親羊蹄甲並黃槿、黃槐。不過更多是大葉紫薇,竹,白蘭,也有不少理應根深幹勁的香樟尤加利,甚至榕樹。反而筆者一直主張亦認為不論情況及風景也更合適作香港市花的鳳凰木,樹頂雖極寬,但根部散發頗廣,樹幹粗;抵銷風力見成效,倒塌情況近零。
香港官員一直沒着眼,卻成為杭州及桂林旅遊重要賣點的桂花,香港年中花發數巡香數里,枝葉堅實形態堪賞。吾鄉文物館開幕前,筆者提議沿小山種下近百株,已長至十數呎高,花結纍纍,韋森特吹過嬌健無損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