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意推動新能源發展,減低對煤炭依賴,但新能源各類別「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除天然氣終於有機會突破多年來供應短缺及基建設備不足瓶頸,並有望向需求更大利潤更高工業用層面發展外,其他類別,包括風力發電及太陽能,均未見曙光。
中國政府推動再生能源決心,早在十.一五規劃時已露端倪。當年十.一五規劃公佈,已規定五大國有電力公司要將一定比重發電量撥由再生能源,其後風力發電廠便雨後春筍般出現。
十.一五規劃中這項規定令風力發電問題頓生。很多電力公司在相關規定公佈後,一窩蜂將資源投放在風力發電上,但卻忽略基本配套設施未能配合的事實,最終導致風電行業出現多個問題,例如供應過剩、電力上網及傳輸等問題。
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容易,從地理環境來看,中國的風主要集中在北方,然而用電最多則在南方及沿海城市,當基礎設施未建立好,就算北方風力發電如何強大也形同虛設,亦演變成供應過剩。
但更重要是,風力發電似乎不是一個有利可圖的項目。以簡單經濟理論來解釋,一個有豐厚利潤的生意,理應不會乏人投資,風力發電以往未能得到發電公司青睞,盈利不吸引就是其中一個原因。電廠在規劃公佈後才開展風力發電的投資,很大機會只為達到符合政府的要求,而非行業的回報可觀。因此,一個回報欠佳的項目,同時面對供應過剩,風力發電的行業前景,可想而知在短期內也不會出現轉機。
太陽能業難獲利
另一個同樣面對盈利困境的新能源行業是太陽能。目前中國太陽能行業得到政府補貼,並未能真正從業務上取得盈利,因此投資者對行業存有戒心。
綜觀環球太陽能行業主要增長來自歐洲,但歐洲面對經濟、增長及債務問題等似乎未有確實好消息,主宰太陽能市場的是歐洲而非中國,就算中國太陽能市場增長如何快速,對太陽能行業影響力有限,反而歐洲的問題一日未解決,太陽能行業仍然會受壓。
德盛安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