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綠田園變工廠礦地,千人舞動,煙火璀璨,聖火點燃這些倫敦奧運揭幕節目都有它的可觀性,但個人還是最愛Beatles主音歌手PaulMcCartney唱《HeyJude》的一幕。要是JohnLennon還在,兩人再站到台上共唱Beatles名曲肯定讓全球觀眾如癡如醉,令倫敦奧運開幕式獨步世界。
據說,倫奧開幕式本來比較寒傖,表演項目少些,動員的人力物力也節省些。直到去年12月首相卡梅倫改變主意,把開幕、閉幕的開支增加一倍至一億多美元(約八億港元),整個開幕禮才更有「睇頭」。
當前英國經濟不景,最近兩季更陷於衰退,令英國成為七大工業國中第一個陷於雙底衰退的國家。為甚麼卡梅倫在經濟困難時刻還要大花金錢在奧運開幕式呢?很簡單,他吸取了歷史經驗,知道盛大慶典及輝煌場面不但可以令人民暫時忘記現實的苦痛,有的時候更可以像興奮劑那樣鼓動國人的士氣,令人民成功克服政治、經濟難關。
表表者是16世紀的女皇伊利沙伯一世。她在內憂外患纏繞下上場。內憂是天主教徒跟新教徒爭拗不休,互不相讓,甚至刀劍加身。外憂是西班牙這個歐洲第一號強國對英倫三島虎視眈眈,隨時準備派出無敵艦隊(SpanishArmada)發動強攻,把英國變成她的附庸。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剛登基的伊利沙伯一世決定來一場盛大的加冕禮,在倫敦街頭巡遊,讓人民親眼見證英皇的儀仗與威嚴,一方面增強人民的向心力,另一方面展現國威,令人民以為英國有力跟西班牙一戰。後來西班牙真正宣戰的時候,英國臣民沒有被嚇怕,反而奮力一戰。
另一個例子是名相邱吉爾。英美聯軍反攻德國及在諾曼第登陸以前,邱吉爾在資金緊絀下仍下決心支持羅蘭士奧莉花(LaurenceOlivier),撥款讓他開拍莎士比亞名著改編電影《亨利五世》,以為渡海的盟軍助威,以凝聚民心士氣。結果,電影相當成功,盟軍也在諾曼第取得大捷。
卡梅倫的處境沒有伊利沙伯一世及邱吉爾那樣惡劣,但經濟不景,失業高企,政府財困加上梅鐸集團竊聽醜聞,均在打擊政府威信及人民信心。為了扭轉乾坤,打破困局,效法前人花點錢搞些盛事也許可以創造奇蹟也說不定,畢竟「大龍鳳」,盛大慶典既是英國強項,又人人愛看,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