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bor檢討 最快9月完成

Hibor檢討 最快9月完成

【本報訊】歐美拆息定價(fixing)機制疑被操控,引發連鎖效應,銀行公會亦委託財資市場公會(TMA)檢討港元同業拆息(Hibor)定價機制,TMA旗下工作小組正籌備成立,據悉,小組擬下月中舉行首次會議,爭取最快9月底前完成檢討。
檢討內容包括,目前Hibor是以最優質信譽銀行(primebank)相互間拆借成本作報價定義,惟隨着市場變化,primebank漸難界定,這是否須予釐清。
國際市場的報價機制,亦可能隨着監管機構對倫敦美元同業拆息(Libor)等調查而出現變革,市場指本港亦要謀定後動。TMA行政總裁張泰強接受訪問時承認,該會旗下市場準則委員會(MPC)將成立檢討Hibor定價機制工作小組,現正邀請成員加入;對於是否9月底前完成檢討,他說只是初步期望,最終仍視乎實際進度及市場發展。

「primebank」定義存疑

他指出,歐美市場正就本身定價機制展開討論,可能演化新轉變;舉例說,若主要國際市場將目前普遍使用由報價行提供的報價基礎(quotingbase),改為按即市交易價的交易基礎(transactionbase)計,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亦須審度如何與國際接軌。他認為,Hibor機制運作多年,市場亦出現了很多變化,現在進行較廣泛檢討亦屬合理之舉。
一大行財資主管指出,目前Hibor報價是以拆借予primebank之間的相互息率成本作定義,但金融風暴發生,昔日被列為primebank定義的歐美銀行,是否仍然適用,值得檢討。另外,現時港元拆借市場除了1個月及以下資金,有較多拆借活動外,其他有期資金實際交投極稀疏,故Hibor長期資金報價如何作準,亦待商討。他說,有海外市場是以報價行之間,假設相互拆借予對方的價格平均化作為基準。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認為,Hibor定價機制的透明度,相對Libor為高,亦不察覺有投資者對前者價格提出指控,他相信,任何機制作出檢討是合理做法,但不一定代表需要更替或立時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