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債危機幾年前爆發開始,不知有多少專業學者提出過解決辦法,不知有多少研究機構發表報告提出解救之道。前兩天,一群歐洲著名經濟學者組成的智囊機構發表最新一份研究,警告歐洲就像"Sleepwalkingtowardadisasterofincalculableproportions"(「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那樣危險)。若果歐盟各國不盡快採取果斷行動處理危機,拯救歐元,歐元區難免解體,歐洲經濟肯定步向災難。
這個名為InstituteforNewEconomicThinking(INET)的智囊主要提出三點對策:其一是整合歐元區各國的金融體系,形成一個泛歐元區或泛歐盟金融體系,以增強整體抗逆能力。其二是把歐洲穩定基金變成常規體制,向它發出銀行牌照,好讓它成為出事銀行的最後借貸人(lenderoflastresort)。其三是要求歐洲央行(EuropeanCentralBank)盡用一切手段(包括常規及非常規)以強化歐元區的金融力量。
各國未能聯合抗逆
老實說,INET的幾個主要建議不算太新鮮,一些著名學者如RobertSkidelsky較早前也提出過類似見解。事實上當前歐債問題遲遲不能平息跟各國銀行及政府只能單打獨鬥,不能聯合抗逆,不能合作分擔金融風險有莫大關係。假若歐元區各國能把拯救銀行壞賬的責任,把最後貸款人的責任交給歐洲穩定機制變身的銀行,各國政府不用為銀行的壞賬虧損負責,那麼潛在的主權債務便可以大大減少,市場對賴債或主權債務違約風險的憂慮也將大大降低。
問題是這個顯而易見的解決辦法沒有成為共識,特別是沒有得到歐元區龍頭德國的認可。整個德國從政府到民眾都把對通脹的不必要憂慮(歐洲通脹低於百分之二)放在優先位置,不肯讓歐央行多印鈔票或買國債救市,不肯分擔信用及債務風險,甚至不時流露出「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冷漠態度;例如德國財政部官員前幾天就公開質疑希臘應否留在歐元區,又指救助希臘徒勞無功。這等不恰當的評論不但毒化德希關係,也令市場對歐元區同心解決問題的決心有懷疑,從而令歐洲以至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不已。
只要德國上下不改變態度,只要歐元區其他國家不能令德國拿出共度時艱的決心,再好的建議也不管用。
撰文: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