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外資撤港越見嚴重。美資投行派杰(PiperJaffray)表示,9月底前將香港業務(即派杰亞洲)結束或出售;據悉目前有數名買家有興趣,當中包括一度停止洽購的廣發證券及其他中資財團,但礙於時間太過緊迫,不排除派杰亞洲的管理層買回股權先行保住「飯碗」。記者:石永樂 陳健文
消息人士指出,廣發證券早於年多前已開始洽購派杰亞洲,基本上已達成協議,但最終廣發董事會未能就收購達成協議。消息傳出後即引來多名潛在買家表示對派杰亞洲有興趣,除了中資,亦包括本地資金。另一方面,未獲董事會「首肯」的廣發仍未放棄,據派杰亞洲員工表示,廣發高層昨仍在派杰亞洲位於金鐘的辦公室出現,企圖盡最後努力。
擬市賬率逾倍放售
然而,派杰決意於9月底前「解決」派杰亞洲,雖有指派杰亞洲內部對覓得新買家感樂觀,但有業界人士稱,「家講緊買投行,兩個月邊夠時間!」可能有見及此,派杰提出另一方案,是由派杰亞洲行政總裁高寶明尋找買家,又或由高寶明為首的管理層向派杰購回派杰亞洲。業界人士估計,「由管理層先購回,再轉售予有興趣的買家,實際只是買時間。」本報昨曾聯絡高寶明,但截稿前未獲回覆。
據了解,派杰為派杰亞洲定價是市賬率一倍以上,較之前中信証券(6030)收購里昂證券的逾兩倍市賬率便宜。不過業界人士認為,「售價不是大問題,最重要係間行係蝕緊錢,市道又唔係咁好,而且班投資銀行家個個人工又唔低。」因此他質疑,高寶明等管理層會否真的購回派杰亞洲,「除非由個買家借住錢出來先啦。」資料顯示,在港僱用逾80人的派杰亞洲去年虧損1091萬美元,今年上半年則蝕682萬美元。
外資恐陸續撤出亞洲
07年派杰以約3.9億元從高寶明購得金榜融資,是繼1998年法國巴黎銀行以「白武士」身份拯救百富勤後,第二名收購本地券商的外資。其後派杰將金榜易名派杰亞洲,決心借香港平台開拓內地市場,但遇上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基地的生意不景,自己又不夠資源拓展內地市場,因此被迫「止血」。單是今年頭七個月,最少有兩家外資行將亞洲區業務出售,另有兩家亞洲資金的券商結束香港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