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甚低中資「執平貨」恐中伏

成效甚低
中資「執平貨」恐中伏

資本市場活動陷入金融海嘯以來最低迷局面,今次寒冬似乎會更持久,故有券商決定壯士斷臂,撤出經營規模仍未算大的亞太區,這反而造就一些中資機構有機會「執平貨」。但據近年中資收購本港或外資券商的經驗,成功「走出來」亦未必是好事。
有投行界人士形容,第二季新股及配售等大宗交易仍非常稀少,單靠每日港股四、五百億成交額「維皮都唔夠」,故近年多了券商賣盤是理所當然。他指中資機構常以高價接貨,最後卻未能把生意「搞起」。
他說:「以海通買大福證券為例,大福當年都是華資大行,但其實佢brokerage(經紀業務)搞得大,全靠周大福喺後面科水做擔保,但海通接手後,冇咗周大福資金支持,啲人又走晒,業務萎縮得好快。」幸好海通證券(6637,圖)去年底在港整體上市,才有足夠停泊在港資本,支持海通國際(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