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英殖民時期,是如何灌輸「愛英教育」?為何教得香港遺民如此忠心,今天仍掛念事頭婆?
80年代的電視台也會播放英國國歌,但播放時段卻頗有心思,是在電視台凌晨收台時段,靜悄悄的放在尾段,有點像寫文章的「p.s.」附加一句,臨睡前,聽聽英國國歌吧。
畫面很慳皮,只有一面飄揚的英國米字旗托底,上面赫然是英女皇的肖像!!
且這肖像與時並進,1982年亞視鑽石台(即現時的國際台)收台片段,英女皇一身低胸露肩珍珠白晚裝長裙,雙手交叉在前;但1987年明珠台的收台畫面,英女皇已換了裝束不再露肉,一身寶藍色套裝,靜靜看着電視機觀眾。
英國國歌播放完畢,「咇」的一聲,畫面已無情的換成ColourBar,各位觀眾晚安。
整個片段,慳水慳力,我懷疑有多少人能堅持到最後收看?
對比之下,今天的國歌播放時段,是否顯得有點霸道?「心繫家國」在傍晚新聞報道黃金時段播放,要看新聞,必須先「心繫家國」。
「心繫家國」大製作大場面,上天下海,但效果如何?真有助提升身份認同和民族自豪嗎?
我提議,「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心繫家國換上一面五星紅旗,再配以偉大領袖肖像,徹底驅除「事頭婆」陰影。不過我們國家領導比較多,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三個代表、胡錦濤科學發展觀……放誰適合?要不,放標誌歷史建築物亦可,例如天安門廣場……但可能聯想六四,例如放鳥巢……但最近「北京奧運廢墟」圖片說,鳥巢無人問津變空巢。怎麼辦?
這樣吧,每晚放楊冪的大頭相,由她嬌嗲嗲的聲音說:進步、無私、團結,加油啊中國人!還何須用上千萬搞甚麼教育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