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感情用事 - 樊善標

蘋果樹下:感情用事 - 樊善標

那是一個尋常的上班日子,如果不是上廁回來穿過慣常幽暗的走廊時,一扇辦公室的門倏地打開,我的一位同事邊用清脆的法語說着電話,邊款步而出。圍繞鑲金邊的婉約身影,是流瀉一地的普羅旺斯日光,我的嗅覺不會錯,適時拂來的那陣風確曾經過遠處一個老紅酒窖,那種氣味與瘂弦〈巴黎〉詩中「午夜的罌粟」截然不同。但,淵博精明的看倌自能識破兩者相同之處:寫此詩時瘂弦未嘗離開過台灣,而直至今天我也沒有到過普羅旺斯,我們都是靠猜的。錢鍾書為鍾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一書作序,引英國老話說,旅行者有憑空編造的特權。心醉神迷於異國風味原是人之常情,又怎想到處處提防?大概只有智者才能在發現馬可勃羅是鄉巴佬後,仍不歎一口氣吧。
前面厚顏拉攏錢鍾書、瘂弦和我的同事,無非用來掩飾我的不冷靜。事情與上回那位奇女子專欄作家十三妹有關。話說幾年前翻看《新生晚報》的十三妹專欄,發現她不僅喜歡介紹歐美的雅俗新知,也常常說起自己的往事,絲毫沒有後來傳聞那種神秘氣息。從自述可見,她原籍山東,出生於河內,父祖以上好幾代前移居越南,從祖父開始發跡。十三妹年輕時家境優裕,在很多地方生活過,如河內、青島、北京、上海,甚至印度、緬甸等,讀過河內的法國官立學校,因此通曉法文、英文。她以寫專欄為生後,曾跟一個業餘作者筆戰,對方指她介紹的西方知識是錯的,她則嘲笑那人讀不懂原文。那場筆戰很快就變得夾纏不清,雙方都抓着一言半語來攻擊,務求要人下不了台。但經此一戰,十三妹的見多識廣,倒是無人質疑。
不料晴天霹靂,一位高人指點說,可以一讀一九七零年《傳記文學》雜誌裡陳香梅的〈祭方丹〉。方丹就是十三妹的本名。據陳香梅說,她和方丹四十年代時在昆明相識,直到十三妹過世前一年仍有聯絡,是少有直接認識十三妹的文人。可是,這篇〈祭方丹〉的內容卻和十三妹自述格格不入,例如陳香梅說十三妹是雲南人,父母早亡,依兄嫂過活,中學畢業後兄嫂迫她出嫁,她不願意,就逃到昆明上大學,然後在《雲南日報》當記者,一點都沒有提到十三妹的越南背景和繽紛經歷。怎麼辦呢?難道十三妹的新奇知識僅僅來自閱讀?這幻滅未免太令人受不了。
我沒有途徑詢問陳香梅女士或翻查《雲南日報》的員工名單。聊堪告慰的是,正是同一年,老牌專欄作家蕭郎在《大人》雜誌寫過一篇〈神秘女作家十三妹〉,該文說十三妹有另一個筆名「越兒」,這不就是她暗示自己的越南華僑身世?其實十三妹的人和文大可分開,我未免太感情用事了。

來稿請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