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因希臘問題,環球投資市況在第二季出現劇變,季內外滙基金投資錄得63億元虧損。傳統投資回報偏低,新資產類別的多元化投資卻表現優勝,截至6月底這方面投資已逾1900億元,接近投放上限,金管局正研究是否須提高上限水平或作其他彈性調整,冀年底前完成檢討。記者:劉美儀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5月初披露,容許撥出最多相等於外滙基金累計盈餘三分之一作多元化投資,在符合審慎管理下獲取更穩定的中長期回報。截至6月底,外滙基金累計盈餘較去年底增加109億元至5788億元,三分之一佔比即為1929.3億元。
增加投資電訊能源
金管局發言人表示,上半年新資產類別投資市值已從去年底的836億元增加至約1000億元,而已承諾但未提取的投資額度亦從560億元增加至600億元,連同該局新獲准投資內地銀行間債市150億元的人民幣額度(首批額度亦為150億元人民幣),以及剛獲批文的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額度7億美元(首批額度3億美元),而外滙基金涉及多元化投資總額已逾1900億元。
6月底,外滙基金其他投資獲利12億元,發言人透露,期內私募基金和海外房地產投資的投資回報率,以及人民幣資產與新興市場的投資回報率,與去年底分別約9%及7%表現相若;物業租金收益平均為5、6厘,整體回報遠勝傳統投資表現。
有意見指歐美續推量化寬鬆,貨幣供應增多令購買力下降,最佳出路是持有更多實物資產如物業或資源礦產公司相關權益,他則指出,金管局的私募基金投資亦會朝電訊、能源、醫療服務等領域發展。
因多元化投資上限僅餘小量水位便見頂,金管局發言人重申,現在是時候研究是否須調整上限,現時列於新資產類別的部份投資,如新興市場債券股票以及內地銀行間的債市,市場的流通性極高,是否宜剔出此組合會另作編列,以騰出更多空間作多元化投資,亦是值得檢討。
學者:評估可承受風險
對於特首梁振英擬從財政儲備劃撥金額成立策略性投資機構,支援本港長遠發展新興產業,金管局發言人說,外滙基金運用最終由特首及財爺決定,但該局進行的研究與本地產業基金無關。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表示,市民對外滙基金回報偏低一向關注,低息下傳統資產投資回報難有作為,相反多元化投資表現理想,金管局研究擴大有關部份投資比重是適當做法,但要平衡風險考慮,要測算在「可能輸晒」的最壞假設下,外滙基金可承受的風險胃納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