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宗塌樹揭綠化政策失敗

千宗塌樹揭綠化政策失敗

【本報訊】強颱風韋森特襲港摧毀數以千計樹木,當局在風暴期間接獲1,387宗塌樹報告,4棵名列古樹名木冊的古樹也倒塌,包括財政司官邸內的細葉榕。樹木專家指今次吹倒的樹木,多是綠化鬧市的新樹,因種植方法有缺陷、選種以及保養問題,以致樹木難抵大風,全港大規模塌樹,揭示當局綠化政策失敗。

選址及方法不當

長春社總監蘇國賢指,本港約有1,000棵受樹木辦觀察的大樹,他昨日在大埔、西貢及油尖旺區觀察,發現名單內樹木未有受風暴影響,倒塌的反而多是新植於路邊用作綠化的樹木。他認為半數樹木倒塌原因,是種植地點選址或種植方法不當,其他則有潛在結構問題。
部份樹木被吹至連根拔起,蘇國賢說反映地底根本沒有足夠空間讓樹木根部生長,「頭重腳輕」自然易被強風吹倒。尤其在路邊種植的樹木,生長空間受花槽局限,問題更為顯著。他又指,倒塌的樹木品種多屬洋紫荊及羊蹄甲,兩個品種的特性都是較脆弱,容易在強風中折斷,政府綠化工程卻又大量種植此兩品種,結果難以抵受風暴考驗而倒塌。

樹根缺生長空間

香港大學地理系講座教授詹志勇指,風暴好比「樹木清道伕」,專掃走積弱樹木,1983年超強颱風愛倫襲港就摧毀8,000棵樹木,但今次倒塌的多屬人工種植的樹木,揭示當局綠化政策失敗。他說,樹木根部橫向生長,政府綠化工程卻將樹木植於面積一平方米的樹坑,限制根部生長;選擇樹木品種及種植地點時,又未有考慮土質及樹木特性,如在當風位置種植脆弱的洋紫荊,塌樹機率因而大增,「政府有野心綠化,但一味諗住要多,冇諗過重質不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