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劏房橫行、上車無望,經歷2003年沙士疫潮後的10個寒暑,香港人生活質素未見改善,今年更可能倒退。中文大學發表最新一份香港生活質素指數調查,整體指數跌至僅次於09年金融海嘯後低位,經濟因素是主要原因,樓價負擔能力更是過去10年最差。學者不排除明年公佈數據更惡劣,顯示香港白白蹉跎了10年歲月。 記者:馬志剛
中大自03年起發表香港生活質素指數,搜集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大類共21項指標的數據。
調查以02年作基準,以當年每項指標指數基數為4.76,總指數100計,此後每年指數較此為高即代表有改善,較低就是轉差。昨發表的去年本港生活質素綜合指數為102.56,比前年下跌1.57,跌至09年金融海嘯後低位。
樓價負擔能力再下降
其中,經濟分類指數持續下跌,跌至02年以來最低水平,只有27.28。其中樓價的負擔能力進一步惡化,前年指數由正數跌至負0.87,去年再跌至負2.12,顯示港人去年負擔物業的能力大幅下降;以收入為入息中位數的一般家庭計算,不吃不用也需時超過11年,家庭收入才買得起面積400方呎的市區住宅。
實質租金指數是歷年最低,顯示港人租金負擔沉重,實際租金創下歷年新高。
實質工資指數受惠於去年中實施最低工資,輕微上升至4.81最高位,但觀乎過去10年,指數長期維持相若水平。經濟現況指數是5.5,比前年5.98為低。社會分類指數也轉差,其中「政府表現指數」跌15%,僅次於03年沙士。
學者:脫離社會現實
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表示,較健康的國家和地區,一般家庭僅需約五年左右,收入就足夠買樓;本港這個數字從前年的10.22,升至去年超過11年,已脫離社會現實,是一種警號。
中大生活質素研究中心主任伍世良表示,今年樓價比去年高,估計今年市民的負擔能力會進一步變差,經濟情況「感官上」也較去年更差,「根據呢啲蛛絲馬迹,下年可能會再公佈一個更低數字」。他不希望整體指數跌穿100,「跌破100就即係我哋蹉跎咗10年」。
伍世良續指,即使數字顯示本港經濟改善,但「呢啲經濟增長屬於資本回報而唔係勞動力回報,對普羅市民冇正面影響,政府應該改善資源分配」。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再補充,市民對於政府不滿,含多種因素,樓價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