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
全球矚目的第30屆奧運會即將於倫敦揭幕,在英國經濟深陷衰退和歐債危機內外夾擊下舉行。倫敦奧運預算估計暴增至110億英鎊(約1335億港元),東道主倫敦能否靠奧運翻身成疑。
英國首相卡梅倫表示,倫敦奧運在未來四年能帶來130億鎊的持續經濟增長。高盛亦發表報告指,奧運可刺激英國今年第三季經濟增長0.3%至0.4%,房價及股市均受惠奧運而上揚。路透社調查亦稱,倫敦奧運旅遊和門券收益,可助第三季經濟增長0.6%。縱然預測樂觀,仍難掩英國經濟疲態,國內生產總值(GDP)在去年第四季及今年首季,分別下降0.4%及0.3%,技術上已陷雙底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亦預測,英國今年經濟增長僅0.2%,是經濟發達國之中最差。
英國政府要勒緊褲頭之際,倫敦奧運開支卻越滾越大,或成為16年以來超支最嚴重的一屆奧運。預算由05年原先的24億鎊,07年已倍增至93億鎊,主因未獲足夠企業提供資金協助項目發展。當局估計預算最終暴增至110億鎊(約1335億港元),較最初預測超支逾三倍。牛津大學商學院研究指倫敦奧運可能是繼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超支147%後,另一屆超支最嚴重的奧運會。
保安費貴 兼倒貼士兵
英國廣播公司在開幕前兩周調查發現,近74%受訪民眾認為英國不會因奧運而經濟起飛。回顧05年倫敦申奧,時任財政大臣的白高敦不願為政府申奧作擔保,直至有消息指倫敦申奧機會不大,因對手紐約及巴黎強勁,白高敦始對申奧擔保開綠燈。怎料,倫敦申奧成功,是史上首個城市三辦奧運。
然而,奧運未揭幕先見其弊。反恐和保安開支由去年2.82億鎊急增近倍至5.53億鎊外,負責倫敦奧運保安工作的G4S,開幕前才承認未能按合約提供足夠人手,政府需要額外調派3500名士兵支援,另外2000名士兵作後備。而G4S仍獅子開大口,要求索取5700萬鎊管理費。消息令G4S股價重挫17%。
奧運場館內外英兵佈陣,會否嚇怕旅客仍屬未知。英國旅遊官員則不寄望奧運激發旅遊業。英國7月至8月期間,訪客將達高峯近70萬人次。不過,全年海外旅客訪英數目變動不大,料跟去年相若為3000萬人次,消費維持179億鎊。
事實上,英國旅遊業發展成熟,過往主辦體壇盛事曾高估訪客人數。96年英國主辦歐洲國家盃,預計25萬人到訪,最終僅得10萬人前來。
東倫敦樓價僅升2%
此外,政府活化工業重鎮東倫敦計劃成效未見。據樓價分析Hometrack調查,興建了奧運選手村與主場館的斯特拉福德(Stratford),與倫敦樓價折讓差距擴闊至35%。英國土地註冊署亦指,東倫敦4月樓價按年僅升2%。另外多項工程被外勞「搶飯碗」,40%受僱工人來自東歐。
英國經濟數據
今年首季GDP(按年):-0.2%
今年首季債務佔GDP比率:148.1%
今年撇除量寬首季債務佔GDP比率:66%
今年首季GDP(按年):-0.2%
今年首季債務佔GDP比率:148.1%
今年撇除量寬首季債務佔GDP比率:66%
2011年預算赤字:1244.23億英鎊
獲垃圾食物商贊助
過去逾30年,奧運轉播權一直是國際奧委會最大單一收入來源,而且轉播收入更屆屆遞增,倫敦奧運在過去四年及奧運期間的轉播權收入便高達39億美元。奧運受世界各地的觀眾歡迎,商家均爭相贊助以爭取曝光率。不過,有品牌因形象不健康,或未能宣揚主辦國的傳統價值,被質疑不應成為贊助商。
倫敦奧運全球共有11個贊助商,合共贊助9.57億美元。提供高脂、高糖食物的麥當勞已連續36年贊助奧運,今年初再簽下另外八年的贊助合約。可口可樂自1928年起便贊助奧運,亦會繼續直至2020年。
啤酒品牌喜力則因荷蘭背景,被英國自民黨國會議員兼「拯救酒吧組織」主席GregMulholland批評,指英國釀啤酒歷史悠久,選擇外國啤酒作為贊助商,是只向錢看的表現,侮辱英國文化。
金牌黃金少不能咬
金價企穩每盎斯1500美元以上水平,但今年倫敦奧運金牌竟然較100年前斯德哥爾摩奧運的金牌便宜,重量及尺寸卻冠絕歷屆奧運。
今年倫敦奧運金牌重400毫克,較過去五屆奧運金牌重一倍,並較斯德哥爾摩奧運金牌重近16倍。不過,今年金牌的黃金成份卻遠較百年前的奧運金牌少,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已經是最後一屆用全黃金製造的金牌,現時的金牌大部份為白銀,只鍍上薄薄一層黃金。因此今屆獲獎的運動員不可以大口咬獎牌,否則表面的黃金隨時被咬走。
奧委會規定金牌必須含有92.5%的白銀,並包括6毫克的黃金,今年倫敦奧運的金牌餘下成份便以銅填補。
的士變身流動酒店
奧運期間,各種官方宣傳品及贊助商固然能賺過盤滿缽滿,但主辦城市的各個大小商戶,亦會絞盡腦汁想出新點子來開發新財路。
倫敦黑色的士形象深入民心,有的士司機竟忽發奇想,將生財工具改裝成酒店,乘客只要付50英鎊(約600港元),就能在他的車上睡一覺。
當地酒店早前定價太高令訂房人數較預期少很多,近期平均減價兩成;加上奧委會退回部份預留房間,令酒店房間數目供過於求。調查又發現美、日、澳旅客對倫敦奧運反應不熱烈,僅香港及中國團反應較熾熱。
此外,倫敦音樂劇票價在奧運期間亦減逾兩成;至於高級餐廳訂枱率亦顯著下跌,LeCaprice、Nobu等平時晚晚爆場的名店,在奧運期間隨時可以Walk-in,甚至要推出特別餐牌吸引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