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Z世代:混亂是倫敦奧運的宿命 - 盧峯

國際Z世代:混亂是倫敦奧運的宿命 - 盧峯

越來越多人不看好即將來臨的倫敦奧運,認為隨時弄得一團糟。別的不說,單是內政部員工為了抗議保守黨政府削薪酬福利罷工二十四小時已足可以令出入境關卡大排長龍,混亂不堪,再加上負責保安的私人保安服務公司人手不足,漏洞處處,更隨時弄出真真假假的恐襲事件來。
《明鏡》周刊前幾天來了一篇特寫,說明倫奧如何危機四伏。
先說基礎建設。《經濟學人》說得抵死獨到,它說:「倫敦有全世界最好的基建,不過已是一百年前的事了。」這也許有點刻薄,但卻肯定是很多到過倫敦的旅客的親身體驗。倫敦地鐵無疑四通八達,只是超過半數車站及路線建於二次大戰前,有小部份更是十九世紀末建成的,例如Northernline、Centralline、Jubileeline等。這些幹線的通道設計過時,月台狹窄,電梯更是絕無僅有,平日三百多萬人使用已捉襟見肘,偶爾有列車事故或甚麼意外更即時亂作一團,久久未能恢復正常。到奧運期間,至少有額外一百萬國內外旅客、記者、運動員、教練……等使用地鐵系統。到時狹窄的月台及通道將更擠擁,站裏站外逼滿乘客,不發生事故還好,一有事故只怕會出現災難性後果。
地鐵固然危機四伏,道路也好不了多少。平日倫敦路面交通已非常繁忙,即使引入過路費也好不了多少。奧運期間政府更會封閉長達一百七十五公里的道路以方便奧運選手及工作人員穿梭比賽場地。可以想見,路上的車龍只有更長,更動彈不得。據說,速遞公司DHL計劃在倫奧比賽期間暫停市中心地區的車隊運輸,改用有長跑耐力的員工以跑步送件,避免因塞車而耽誤時間。
地上交通基建不行,空中交通情況同樣不樂觀。倫敦希斯路機場平日的流量已到達總運載量的百分之九十九,旅客入境動輒需時兩、三小時。碰上奧運有大量加班機接送旅客、運動員、貴賓,情況肯定更混亂,排隊的人龍更長。弄得不好,旅客鼓譟暴動,希斯路隨時來個全面癱瘓也說不定。
有些倫敦市民早已表明奧運期間避走他方,有的則已開始抱怨奧運擾民,批評申辦奧運的前首相貝理雅好大喜功。英國皇儲查理斯的舅仔MarkShand說得更妙,他建議往後的奧運會都在希臘舉行最好,既能挽救該國經濟,又能免去其他城市、國家的麻煩。最重要的是,這樣下來倫敦便不會有奧運會(Thatway,wewouldn'thaveithere)。
撰文: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