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溫家寶一再表明容不下房價反彈,新華社與《人民日報》等官媒更接棒式嚴批房企有心人刻意亂傳中央讓房產救經濟之說。不過,央企仍然一再製造「地王」,挑戰官威。
央企製造地王挑機
上周,央企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旗下中國海外(688),就以29.7億元(人民幣.下同)購入天津一幅商住綜合用途的地皮,成為北京與瀋陽後,一個月第三幅地王。房企漠視中央力圖降樓價的民心政策,其膽量也是中央所賜。試想想,領導層一直指十分明白房奴之苦,又下旨要在「十二.五」期間完成3600萬套保障性住房,讓貧窮的老百姓有棲息處。不過,審計署於上周發表報告,指有1.46萬套保障房閒置超過半年,這數字赤裸裸地顯示出地方官未能急老百姓所急。
儘管保障房出現有房無人住,但住建部與國土部依然努力催谷民企參與發展保障房,兩部委於上周聯合發佈《關於鼓勵民間資本參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有關問題的通知》,對於擅長營商的民企,看了《通知》相信興趣漸濃。
六項支持民間資本參與保障房建設的政策,貸款、收地、甚至稅項(與國企看齊)都有優待,地方政府更表明會採取貼息方式對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和運營給予支援,還有以棚戶區改造利誘。要知道棚戶區改造是內地於早年為改造城鎮危舊住房、改善困難家庭住房條件而推出的一項民心工程,由於不少棚戶身處地點不差,故將保障房與棚戶改造綑綁推銷,這「利益」輸送,商家足迹怎會不殺到。
空置嚴重 亦涉違規
中央怎谷保障房,自有其法,但建成了的保障房,總不能被空置。以廣州為例,廣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如桂於本月中公開表示:「今年籌集4.5萬套保障房的任務能確保完成,我們甚至能夠超額完成任務。」不過,諷刺的是,審計署發佈66個保障房有違規行為的市縣名單,廣州市便榜上有名,但違規罪名欠缺,到底是保障性住房被作為商品房對外銷售,保障性住房被閒置,還是資金被挪作他用,廣州市領導最清楚。
物必先腐而後蟲生,萬物皆然!對於老百姓而言,他們期待的審計報告效力,是令地方政制能撥亂反正,但最好的還是地方官先盡本份,此標準亦是普世價值,稱職的地方官既免政府損威信,亦令政策有效推行。
說到此,難免想到CY梁(特首梁振英),若他稱職,還用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南下救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