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俊鴻回來參加外祖母喪禮,一直內疚未在她生前抽空探望。他祖母也已九十,雖有傭人照應,一兩瓶啤酒即歡,老人的時間,好運的以「天」作單元。未滿三十,多倫多Barclay投資部副總裁,第二名小孩十月到埗,難怪累,守了一整夜,他們家數代基督徒,不避道教混佛教出喪儀式,那累更深刻。大學同時攻兩科主修,Queen's的商科及生物化學都不易讀,只因二姐堅持他唸醫,舅父我眼見死黨朋友高興基醫生自從離開公立醫院設私家診所一週六天半,每天十至十二小時,一應行山郊遊旅行全部中止。
勸少年;除非對醫學感受一份Mission,視醫學是一份Vision;不然醫者愛心付出,回報以派止痛藥的日辰!二姐恨死我,唸醫是她的志願,只因當年加拿大學生新移民,身份未得讀醫轉而唸數作會計師。優秀的兒子是她願望救贖,誰知多事舅父一席話改變少年路向。為存母志,唸雙科,都是FirstHonor。後進入投資銀行界,義無反顧,金錢回報肯定豐厚。
看他今天退盡學生時期運動家般英氣,比我還高的外表轉而沈穩,半分懊悔當年不應「出手打救」今天如若行醫是何光景?一年半以來,自己頸椎舊患手術,母親治療過程都特別依賴醫生護士及一應人員,這工作只能形容為厭惡性;俗說:久病無孝子。醫護人員工作時間偏長兼繁重,日復日,病人復病人,或時見他們笑容稍欠也會盡量包容,因為他們的工作便是不斷地包容。
幾分後悔阻礙外甥唸醫,或許從中覓得,體驗生命光采?
平常沒事,求醫拿點藥,打一口針已覺煩。浮過醫院長期治療的苦海,醫護人員的形象完全是兩回事;醫院管理局走過二十年,旗下六萬員工照顧你你我我七百萬港人另加難以計算港外病人,計算不來盡心盡力苦差,不少生命因此重新振奮重作有用,無盡可歌可泣Case如日出日落淡化,偶爾出錯或施政未得市民盡同意,即被媒體打作落水狗,醫護人員一面進行每日例行公事,更須重新執拾震散心情及專業信心的鱗爪。
書展期間,請留意一本非流行書籍;《醫路》,從中讓你感受幾分醫護人員的鱗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