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補空白借父白崇禧還原民國史

填補空白
借父白崇禧還原民國史

白先勇在《父親與民國》中,藉圖片紀錄了父親白崇禧完成北伐、抗戰及在台灣度晚年逸事,投射了遭內地、台灣忽略的民國史,「像『以空間換時間』這抗日策略是我父親說的,比毛澤東還早。」從《台北人》到《父親與民國》,他昨在書展稱,「有人說《台北人》以歷史寫歷史滄桑。」他說兩書一脈相承。

比毛更早提「空間換時間」

上、下冊的《父》附約600張白崇禧影像及徐悲鴻繪像等,再由白先勇撰寫一篇篇小故事,「最喜歡這幅,統領百萬大軍的父親,站在一群佯裝敬禮的小朋友前。」白先勇對此相的情感,或源於童年時父親忙於抗日及內戰等,「直到他到台灣生活十多年,我們才談很多。」但父親沒對他說過重話,「或因我生了病四年,我又拚命考試爭取他關注,哈。」
白崇禧就是一本民國史,「他是最後完成北伐的人」。白說父親在抗日時首提「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拖延戰略,雖有指此策略是毛澤東所獻,「但我爸爸說得比毛澤東早一點。」
「大陸因政見掩蓋扭曲民國史,我理解,但台灣也因派系關係而空白這段歷史。」他找出隨軍記者照片、《良友》等畫報還歷史真相。白父當年明知與蔣介石關係轉差,也願隨到台灣,被特務監視,「我父母不介意,還在看京劇時買票給特務。」
講座吸引當年國民軍官流離到台灣、香港或留守內地的下一代,有香港「軍眷」問,「我們的父親在不同地方過世了,你說死在那一邊才是死得其所?」白微笑,「這是我父親的選擇,求仁得仁,死得其所。」《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