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回購難治本 資金仍緊張人行救市須減準備金

逆回購難治本 資金仍緊張
人行救市須減準備金

【本報訊】為對冲逾兩千億元逆回購到期對流動性的壓力,中國央行公開市場連續第四周進行逆回購操作,但其作用顯然正逐漸下降,尤其銀行向民企追收或收緊借貸,令逆回購「輸血」僅能解燃眉之急,資金重返寬裕仍需人行調降存款準備金率。

分析指出,內地有關民企「三角債」引發的金融危機,由於今年是換屆之年,故監管者或會要求銀行不急於「追債」。

民企財困 江西政府介入

民企「三角債」對銀行構成影響,以內地民企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的巨額債務問題,要江西政府正研究介入便可知其嚴重性。
資料顯示,賽維及其子公司截至今年一季度底,共獲得各銀行授信額度253.69億元(人民幣.下同),實際已使用額度152.04億元,尚有101.65億元授信額度未使用。
據內地《第一財經日報》統計,中行(3988)共授信57.1億元,已使用額度37.27億元;國家開發銀行共授信43.45億元,已使用額度27.48億元;招行(3968)共授信31億元,已使用額度24.66億元;農行(1288)共授信26.5億元,已使用額度22.07億元;建行(939)共授信44億元,已使用額度15.13億元;交行(3328)共授信18億元,已使用額度11.12億元;民行(1988)共授信10億元,已使用額度6.14億元。

賽維事件屬冰山一角

除此之外,工行(1398)、光大銀行與華夏銀行亦提供了授信額度,但使用較少;贛州銀行、南昌洪都農商行以及花旗銀行、渣打銀行和德意志銀行等三家外資行均有授信,但尚未使用。
賽維的償還債務能力已存疑。而類似賽維事件在內地每日均發生,一位熟悉國情的銀行界指,賽維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不過,今年是換屆年,在十八大召開前,經濟與金融「維穩」勝於一切。
人行維持銀行界流動性已成為金融微調政策的「例行招數」。業內人士並指出,正回購多次詢而不發亦是對資金面緊張的一個佐證,而近期如果流動性沒有實質改善,下調存款準備金又遲遲不落實,逆回購滾動操作料為公開市場主旋律。
南京銀行金融市場部研究員黃豔紅對路透社說,本周逆回購到期量比較大,資金沒有完全寬裕下來,財政繳款的因素還在干擾資金面,降準備金率肯定是會繼續再做的,但時點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