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玻璃並非只是用完即棄的器皿,地球就有救。政府牽頭推動玻璃回收業,一貫其虎頭蛇尾的作風,靠民間團體執爛攤子。《蘋果》最近走訪兩個撐住全港玻璃回收業的團體,看到兩位有心人——80後大學畢業生Martin和輕度智障的阿宝,瞓身為業界打氣。
記者:陳詩雅
香港泥頭車司機協會
玻璃再生璀璨項目
該會原為泥運司機的職工會,每天出入堆填區看見一車又一車的玻璃被白白浪費,認為要為社會「做啲嘢」,成功申請政府「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開展玻璃回收業。項目統籌April嘆道,整個項目僅兩名全職員工,其他都是義工或兼職,「收集時間太早,玻璃又重,日曬雨淋,體力勞動嚇怕有心人」。
記者到灣仔盧押道垃圾收集站訪問April,看着她聯同首天試工的Martin和義工埋首「摷」垃圾,從中揀出玻璃樽,惟陣陣垃圾惡臭撲鼻,真不好受!
「有啲酒吧分好一袋袋酒樽畀我哋,幫咗唔少忙,但合作咁做嘅唔多」。
一開工就對住垃圾山,難得Martin沒打退堂鼓,反而越摷越起勁,熱誠可嘉。他剛於香港理工大學畢業,讀社會政策,盼學以致用,「好多環保行業都係政府開咗個頭,之後拋畀民間搞,玻璃回收業可開拓更多就業機會」。April對於年輕人入行十分感動,惟政府撥款少,此路不易走。
April說,該會逢周四、六上午9至11時在灣仔收集玻璃後,運往玻璃再造廠循環再造,市民也可親自把回收玻璃交到油麻地活化廳。她認為政府未全力協助,「路政署招標可以優先畀用環保玻璃沙磚鋪路嘅公司;房署單位間房亦可試用玻璃沙磚。市場擴大咗,自然有路行」。現時本地有兩間分別在龍鼓灘和清水灣的廢玻璃再造磚廠。該會曾向路政署提交玻璃磚鋪路建議書,惟音訊全無。她指每年平均有300噸玻璃廢物沒被回收,目標是「收得幾多得幾多」。
粉嶺匡智會
玻璃樽回收行動
該會前年4月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環保署為顧問,加入玻璃回收行業,主要收集尖沙嘴棉登徑酒吧區的酒樽,再造環保地磚。除環保外,更可協助智障人士就業及投入社會。
患輕度智障的阿宝(26歲)曾做酒店清潔,受過餐飲訓練,獲匡智會粉嶺綜合復康中心院長嚴主任推薦投身玻璃回收行業。回收行動項目主任莊姑娘笑指阿宝表現出色,「升佢做隊長,同我哋其他同事冇分別」。
性格怕醜的阿宝開心說,回收工作為他帶來自信,「最初工作時,熱到唞唔到氣,見到陌生人唔想出聲」。其後他定期到屋邨和屋苑的回收箱收集玻璃樽,「見得多有啲街坊都認得我,仲話:『你又嚟收玻璃喇!』」
嚴主任指當初沾手玻璃回收業,困難重重,「清潔、物流效益、學員安全、能力配合,都喺跌跌碰碰下學識」,並由最初三個試點,發展到全港127個回收點。「家私人屋苑嘅反應最好,可能同住戶環保意識較強有關」。匡智會另一位項目主任梁姑娘認為,智障學員能提升技能外,更學識溝通技巧,「體力勞動嘅技能,你同我都做到,但重要係佢哋學到人際溝通,到處宣傳見人越多,對佢哋面對群眾嘅信心好有幫助」。
新回收箱設計減工傷
環保署和房委會前年攜手在東九龍推行屋邨玻璃樽回收試點計劃,成效理想。環保署指,擺放在各屋邨的玻璃樽回收箱與普通的回收箱有分別,箱內裝有滑輪,箱底滑輪軌道下則設吸震膠,加強其吸震及隔音功能,減低玻璃樽放入箱內時產生的撞擊力和發出的聲響,免對居民造成滋擾。回收箱的前置式開口設計亦減少收集玻璃樽時的提舉工序,保障清潔工人的職業安全與健康。
社會服務
◆匿名投訴恕不處理。一經投訴,本報保留刊登權利
◆報料熱線:29290000
◆社會服務熱線:29908288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29908688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傳真:37112468
◆網址: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