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專欄作家之始 - 樊善標

蘋果樹下:專欄作家之始 - 樊善標

一九七零年十月廿三日的《中國學生周報》,以整個頭版悼念一位作家,有一段小引說:「最近逝世之著名女作家十三妹女士,實為本港以『×××專欄』形式寫作之第一人,專欄最初出現在十年前之『新生晚報』,手揮五絃,目送飛鴻,能說人之所不能說,敢言人之所不敢言,啟蒙青年讀者無數,本報現存編者及大部份老作者,在求學時期均曾是十三妹女士之忠實讀者,所受影響,不云不深」。同一版上還有陸離的輓聯:「傲骨嶙峋,可憐廿載伶仃香島文壇高齡奇女士;人情冷暖,誰惜十年霹靂專欄作者貴裔十三妹。」都備極推崇之意。

香港報紙副刊分田劃地,由固定的作者按時供稿,當然遠在六十年代之前,但論聲勢之顯赫,十三妹應當位居前列。就以《新生晚報》為例,上次提過的老牌作者司明,他最長期的專欄叫《小塊文章》,另一位受歡迎作者今聖嘆寫過《冇乜文化齋小品》──前些時候黃俊東先生談到今聖嘆以另一筆名寫的《儒林清話》,──這些欄名都不像《十三妹專欄》那麼直率而霸氣。
十三妹最初的專欄是《女人看世界》,在一九五八年《新生晚報》的「新窗」版。寫了不到兩個月就停止,年底轉到「新趣」版,換上《冬日隨想錄》的名稱。隨着季節輪換,依次改為《迎福揮春集》、《我寫夏日長》、《一葉集》、《冬之隨想》,最後在一九六零年聽從編輯三蘇建議,逕直名為《十三妹專欄》。從最初的幾個欄名推想,十三妹沒有長期「佔據地盤」的信心,及至編輯提出以作者名號為標榜,用她的口脗來說,表示「十三妹這塊招牌」已經拿得出來了。

十三妹這個筆名好像很通俗,現在的讀者可能想起電影「洪興十三妹」,當時的讀者大概想到「十三妹大鬧能仁寺」。可是十三妹的文章從歐美報刊取材,介紹了很多西方新潮文化,從荷李活明星茱地嘉蘭、法國年輕小說家薩崗,到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而且不僅是轉述材料,十三妹也敢於放言高論,借鏡外國社會,抨擊中國和香港的現況,以致招惹論敵甚多。《周報》小引「敢言人之所不敢言」、陸離女士聯語「霹靂專欄」,是支持者的說法,和她開過筆戰的人當然認為她好罵成性了。
其實十三妹也有溫和謙遜的一面,尤其對待年輕人時。她回覆一位「小讀者」說:「請別把我估計得太高,假若你不中斷英文的努力,十年後你就將會發覺,世界上可讀的好書與好作家,即使我們來世界上投胎十次百次也讀不完。十三妹之流不過是在這兒混幾個稿費的『龍套』。而十年後你也必然不會再看得起我。」這篇專欄寫於一九六一年初,九年後十三妹病故時,聲勢已經遠遠不及當年了,但昔日的年輕讀者、《周報》的編輯和「老作者」,顯然並沒有忘記她。

來稿請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