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中興威脅論 - 丘亦生

金融雲端:中興威脅論 - 丘亦生

言論出位的美國保守新聞網站WorldNetDaily最近報道,中資電訊設備商中興(763)、華為透過向全世界傾銷產品,已經在全球80%電訊商築起「後門」,有能力套取個人、企業上網、通話的資料。撰寫報道的五角大樓前分析師揚言,中國政府可透過系統在美國從事商業間諜,甚至藉此破壞當地基建系統。
香港社運人士、記者或者對各種疑似國安的竊聽司空見慣。然而,面對美俄印等大國,中國政府的影響力是否能觸及全球80%的電訊商,似乎有點過份吹捧。不過,隨着中資電訊設備商崛起,國外已經越來越多人願意相信中興威脅論。
中興、華為「走出去」的過程中,力求擺脫民族品牌形象。華為甚至資助了專門做Marketing的DavidWolf,撰寫《MakingtheConnection》一書,為中興及華為澄清,公司與中國軍方的關係,並無實質根據。

美質疑從事商業間諜

但這種論述在外國根本得不到重視,中興、華為的業務發展,幾乎有如中國的國際關係,幾近被圍堵,充其量只能在部份歐洲國家、非洲、中東等以較低Margin搶生意,鞏固生意額。而美國、澳洲一直對中資電訊設備諸多阻撓,近月不乏美國國會及FBI調查中興的報道。鄰近的印度也對中興忌憚三分,多次干預中國入口的電訊設備定單。
外國對中興華為的顧忌,與其背景關係密切。80年代,內地的電訊設備有「七國八制」之稱,外資如日本NEC和富士通、瑞典的愛立信、德國的西門子林立。至90年代,內地決心扶植四大電訊設備商,北有巨龍、大唐,南有中興、華為,合稱「巨大中華」,其中隱含的民族品牌味道,昭然若揭。國企巨龍在90年代國企轉型中敗陣,至於總部設於深圳的中興、華為,得益於經濟特區的種種靈活政策,在通訊設備行業各自壯大,各分半壁江山。
中興、華為不算是根正苗紅的國企,他們和平保(2318)類似,是深圳特區孕育出來的異例。領導層由各路親政府人馬、技術部門前員工組成,不少管理層更具有軍方背景。例如素來低調的中興董事長侯為貴,出身軍工企業航天691廠。前副董事長王宗銀,便曾擔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有董事亦同時兼任國企航天科工的領導層。

拓智能手機 不倫不類

海外市場被圍,中興亦深知內地3G投資期終會完結,奶水非長飲長有,於是致力開闢另一條手機市場的戰線。中興、華為早年的OEM手機業務,食盡市場上的LowHangingFruit,那時是手機市場最好的時光。公司下一步自然想以自家品牌發展較高Margin的智能手機。但智能手機高端有蘋果、三星,打大包圍市場的有HTC,就連下三路的千元手機市場,都有OEM廠商與小米、阿里巴巴、奇虎360等結盟。中興的品牌定位變得不倫不類,即使今年智能手機的比重增加,但整體出貨量預計要下跌,估計今年的Margin還要差過2010年。
據中興剛公佈的盈警所講,第二季慘淡的業績是多個因素造成。總結來說,是三大電訊國企因應巨額的手機補貼,拖延3G基建的固定投資。潮水急退,中興過往以低Margin承接的海外工程,以及手機業務的敗筆,即時赤裸裸地浮出水面。沒有三大電訊國企的奶水,中興無以為繼,過份憧憬的估值終在浮沙上頹然塌下。

優勢消失 「走出去」崎嶇

中國近十幾年在電訊設備等市場阻擋了外資,捧起一班本地薑。如今中國大舉進入別國市場,自然引起不滿。就連「MadeinChina」的美國隊奧運制服也引起軒然大波。歐美經濟越差,這種「排中」的情緒定會更高漲。
不只西方對於中國忌諱,連中興與一眾國企在非洲的投資,也被當地人視為中資霸權。任中國人如何澄清,中興威脅論將會與中國威脅論一樣,越來越有市場。
中興「走出去」前路相當崎嶇,國內優勢也慢慢消散,股價昨日16%的跌幅,可能還未反映全盤風險。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