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Z世代:小英的加長版選戰 - 盧峯

國際Z世代:小英的加長版選戰 - 盧峯

今年1月台灣總統大選蔡英文落敗後,身在獄中的前總統陳水扁也來了一趟選後分析。他認為,小英不涉阿扁時代的貪腐,形象清新,最後關頭又得到前總統李登輝力挺,理應可大幅改善2008年謝長廷大輸200萬票的局面。誰知結果出來小英仍輸馬英九80萬票,阿扁認為,小英之敗關鍵在於政綱太在意爭取中間選民,選戰也打得太理智,太着重政綱、理念,沒有抓緊民進黨的傳統優勢,以致無法激起綠營特別是深綠選民的熱情。
小英落敗原因不少,中共的強力介入(促使台商挺馬),馬英九的連任優勢,以至小英個人的選舉風格都可能有影響。上周跟蔡英文見面對談後卻覺得,她實在不是典型的政治人物或候選人,不能按傳統的藍綠政治光譜把她分類。可以說她是很unique的,只能按自己的腳步、規劃打選戰,即使再來一次她也不可能變得像阿扁或謝長廷。
跟蔡英文談政治,最大的感覺是她愛說長遠的方向、宏觀的發展,動輒就是十年大計,就是如何從根本強固台灣的民主體質。對她來說,政治不是朝夕的事,也不是一場選舉的事,甚至不是能否當上總統,而是民眾有沒有真正參與,有沒有影響國家的走向與發展。此所以她的選戰並不是以攻擊馬英九為主,而是以想做甚麼、有甚麼idea為主。透過不斷的宣傳、討論、爭議,蔡英文希望讓更多民眾參與思考台灣的未來,思考台灣在經濟、社會發展上有甚麼選擇。即使未能當選,她也希望理念可以發芽滋長,形成一股自下而上的推動力,驅使執政者有所作為。
誰都看得到,國民黨是個集特權、既得利益於一身的政黨,除了跟中國大陸改善關係外,這個黨從上到下都沒有改革的活力與魄力,要有真正的改革便只能靠反對黨、靠民間團體。可惜,強調理念,多講方向與原則令選民不易聚焦,令候選人理性太多感性太少,到決勝的關鍵時刻未必能把選民選票催出來,擊敗對手。撇開成敗不論,蔡英文選擇打一場非典型選戰委實改變了台灣的選戰模式,讓選民學懂對政黨、對候選人有不同要求。據她說,未來的日子她將在這方面再加把勁,在政黨、企業外打造台灣的「社會力」,成為制衡當權者及推動社會變革的動力。也許,小英是在打一場加長版選戰。
撰文: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