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英質疑只服務私人飛機千億跑道益富豪

林超英質疑只服務私人飛機
千億跑道益富豪

【本報訊】耗資1,362億元的機場第三條跑道未正式上馬已惹來各方批評,質疑最終變成大白象。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表示,近年越來越多私人飛機和體積較細客機使用機場,質疑千億新跑道最終只是供內地遊客和富豪使用,批評機管局沒有考慮採用填海面積較小方案,是「將千億倒落鹹水海」。
記者:梁德倫、蔡建豪

機管局早前公開第三條跑道工程項目簡介,上月底應環保署要求再遞交補充資料,公眾諮詢期本周五完結。自80年代開始已參加新機場興建計劃的林超英表示,早於92年的《新機場總綱計劃》內,設計雙跑道每年最高容量是8,700萬人次,可處理貨運量達900萬公噸及38萬架次升降。但機管局在提出興建第三條跑道的指標,卻是每年處理9,700萬人次、890萬公噸貨運量及62萬架次升降,升降架次倍增,卻只多1,000萬人次,完全不符比例。

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反對犧牲環保興建第三條跑道。 黃建通攝

機管局建議興建新跑道,環評工程簡介諮詢期於周五結束。 資料圖片

前國泰機師Jan指出,第三條跑道在航空安全上存在隱憂。 方家遠攝

升降架次不符比例

林超英指,航機升降架次及旅客人次不成比例,反映自新機場啟用後,越來越多體積較細的內陸機,單是「富豪玩具」私人飛機的每年升降量已佔去約2%,新跑道服務對象變成往返內地的旅客和富豪,「新跑道只係畀有錢人用,但對環境嘅影響就係全港市民承受,最終得物無所用,只係將千億銀紙倒落鹹水海」。
林續指,港珠澳大橋、高鐵等大型基建陸續上馬,與第三條跑道的服務對象重叠,「上面嚟嘅遊客量好似支水喉咁,得咁多水你仲分薄晒,到時各項目仲點達到預期使用量?」本港旅客承載量近年已幾近極限,「好似廣東道、時代廣場咁,得番名店高檔消費品賣,已經影響到我哋日常生活」。他認為這種依賴旅遊消費的經濟模式不能持續,「好似沙士嗰年咁成個社會靜晒點算,可持續發展唔等於旅客量可持續增長」。

倡建短跑道更實際

林超英認為,機管局在遞交環評的工程項目簡介中,並未提出其他可選擇方案,即使建跑道,也不用興建新客運廊,「至少可以填少40%土地,只係搭條路過去現時機場島就夠用」。
中大航空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羅祥國指,應考慮建一條約2,800米的短跑道,未來只會越來越多私人飛機和細體積短途客機升降,短跑道足以應付,「英國希斯路機場係全球數一數二繁忙嘅國際機場,當初提出起第三條跑道都係揀2,200米,其實夠用就得,唔一定要去到勞斯萊思級數就一定好嘅」。
機管局發言人指,機場運作一直以民用客、貨運優先,未來也以滿足民用空運需求為首要目標。現時商用私人航機的升降時間,均為沒有預定航班升降的剩餘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