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屹立近150年的獅子行滙控(005),多年來秉承蘇格蘭銀行家審慎保守的作風,為集團打造出信譽良好及經營穩健的金漆招牌。不過,在前大班龐約翰(JohnBond)執掌八年期間(1998至2006年),滙控南征北伐、東西併購,表面上版圖擴張了,實質卻為集團埋下種種禍根及黑洞,尤以北美及拉丁美洲市場為甚,繼任者至今仍要為前人種下的惡果「孭鑊」兼拆彈。
龐約翰任內首宗重大交易,是1999年購入由薩拉夫家族創辦的美國利寶銀行(RNYC),以及其歐洲私人銀行子公司SafraRepublicHoldings,以配合龐大班開拓歐美私人銀行的雄心。
大肆併購種禍根
2002年底,龐大班帶領滙控先購入墨西哥第五大銀行GrupoFinanciero,及後以集團歷來最大宗交易金額吞併美國消費信貸公司並改名為滙豐融資,令集團在其後的次按及金融海嘯中,弄至焦頭爛額,名譽錢財兩失。
有分析指出,是次滙控被美國當局調查的多宗洗黑錢個案,發源地多為美國及墨西哥,不少違規活動更與龐大班時代推行大量併購,卻沒有真正業務融合有關。集團一貫奉行的合規準則、盡職調查、了解客戶等傳統瑰寶,在集團高速整合過程中,不幸失落所致。
龐約翰年代滙控美洲收購
1999
收購美國RepublicNewYorkCorporation及其姊妹公司SafraRepublicHoldings。另旗下米特蘭銀行收購馬耳他最大商業銀行Mid-MedBank的70.03%。
11/2002
斥資11.31億美元購入墨西哥第五大銀行FinancieroBital。
11/2002
斥資142億美元收購HouseholdInternational,是滙豐歷來最大宗收購。
10/2003
斥資8.15億美元收購英國萊斯銀行在巴西的離岸資產組合;另斥資13億美元收購百慕達銀行。
8/2005
以15.94億美元,收購美國發卡機構Metris,拓展美國消費融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