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埔沙螺洞30多年前被大範圍收購,昔日燜豬肉、唱山歌的鄉情早已不再。其實已遷離的村民,一直期待發展商會按收地承諾重建丁屋。計劃一拖數十年,丁屋遲遲未建,環境諮詢委員會竟通過環評報告,沙螺洞可起骨灰龕場,卻禁建丁屋。有村民翻出當年協議書證明有人涉嫌違約,並揭發前村長從未申請興建丁屋,村民疑遭出賣。
記者:黃學潤 馮樂琳
沙螺洞發展公司在1979年收購張屋村和李屋村。據公司註冊處紀錄,該公司董事之一方顯揚為著名食府陸羽茶室董事。本報取得發展商當年與村民簽署的協議書,證實發展商承諾為兩村興建共160間村屋,建屋申請由村長負責。沙螺洞張屋村工作小組前成員張始文解釋,協議中發展商先給每戶20萬作抵押把屋契轉名到旗下;當完成興建丁屋的承諾後,村民要將20萬付回發展商,即協議書中的「建築費」。
然而,發展商多年來提出不同發展方案,特別是興建多棟3層高別墅,都一直受環保團體強烈反對。直至上月底,環境諮詢委員會終於有條件通過計劃,興建生態教育中心及約6萬個日式骨灰龕,但條件竟是加入「不可興建丁屋」條款,有違當年合約。
發展商提交計劃中,揚言「與村代表達成協議」,原定160處興建丁屋的地點,改在沙螺洞山谷外,原來位置用作自然保育。隨着建屋計劃取消,發展商願意向村民就每間村屋賠償港幣205萬元。但有關賠償,卻未能消弭村民不滿。
從未向政府申請
張始文指出,發展商聲稱「與村代表達成協議」,但其實本地及海外村民全不知情。他們事後得悉有關方案落實,才急急調查事件始末;一查之下,始揭發當年村長以至現任村長,都從未向政府申請建屋。「村民苦等30幾年,一直喺村外租屋,賠償金額根本無法抵償,村民仲要被剝奪喺舊村起丁屋嘅權利」。為此張始文曾多次去信發展商,結果只換來對方發律師信,指控他詆毀誹謗,卻從未得到任何答覆。
記者致電沙螺洞發展公司查詢,但未獲回覆。現任張屋村村長張華興表示年多前曾與各小組居民商討,強調205萬元的賠償金額只是初步共識,「未簽約、未落實」。提到當年與發展商簽的合約,他承認看過但忘記內容。對村民反對現時計劃和賠償方案,張華興一再表示「只係初步」,強調村民丁權仍在,可在其他地方建屋。
話你知
蜻蜓天堂險變高球場
有「蜻蜓天堂」之稱的沙螺洞,是大埔區一個盆地,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蜻蜓品種佔全港超過六成半,也有大量罕見的蝴蝶、雀鳥、植物品種,屬政府的「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古物古蹟辦事處09年將張屋和李屋分別評級為二級及三級歷史建築。
沙螺洞發展公司收購土地後,曾提出在60公頃土地上興建高爾夫球場及低密度住宅區的發展計劃,但遭環保團體反對,計劃也不獲環保署通過,其後推出興建設有6萬個骨灰龕的靈灰閣、靈修閣及自然教育中心,佔沙螺洞面積約一成,其餘為生態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