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多多 搵唔到食CEPA九年 只0.5%港企受惠

限制多多 搵唔到食
CEPA九年 只0.5%港企受惠

【本報訊】CEPA在港已推行九年,實際能為多少港商打開內地服務業市場之門,答案是1615家港商企業,相等於本港30萬家企業的0.5%。即使扣除約六萬家製造商,亦只是0.7%的香港服務商能受惠。
記者:周燕芬

若再仔細觀察,這1615家獲批進入內地服務業市場的港商,佔60%是來自運輸物流、分銷服務和廣告服務。香港的重點金融支柱產業,能夠進入內地的公司亦只是30間不到。反之本港市民以個體戶形式,於內地開業的反應較港資企業更活躍,達到4376戶。
雖然內地向香港開放的服務行業,已達93.1%,然而據工貿署資料顯示,已開放的41個大類別服務性行業中,37%仍沒有企業獲批,或是無人問津。

兩地經濟體系差異大

究其原因,部份港資企業限於規模細少,財政資源有限,本身根本無意北上將生意做大是主要原因之一。
而真正想到內地搵食的港商,部份早於CEPA開通之前,亦已「八仙過海」靠內地人脈關係間接展開業務,不用等到CEPA機制。
還有CEPA為港商開放內地市場的程度有限,也是重點因素,例如有港資券商便反映,現階段只能讓其於內地拓展證券諮詢服務,根本「搵唔到食」。
而據商務部的個案分析,港商於內地拓展業務主要面對兩大難題。其一是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體系差距大,香港是自由市場經濟,與內地的管理方法有大區別,不適合港商。
此話非虛,有剛於深圳開業一年的香港保險代理商就坦言,過去一年主要用來摸熟內地的政策環境,聽聽各部門官員講解法規,這是香港不會發生的事。
此外,兩地管理根本理念不同,例如專業服務領域,香港是以個人為核心設計,會計師行、律師行多以合夥人制度成立,而內地則以機構為核心處理,管理上存在差異。

自由行最巴閉

CEPA最輝煌的成績,要算沙士後為港引入自由行客,讓香港經濟起死回生,而「個人遊」訪港內地旅客人數至今累計超過8553萬人次。
至於貨物貿易方面,本地生產貨品出口往內地享受零關稅,至今累計為港廠商節省關稅29.3億元人民幣。不過主要集中於食品和紡織成衣行業,均各佔獲批數量的24%。原因是前者受惠於內地食品安全的負面新聞太多;後者則受惠於早前西方國家作出配額限制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