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國盃完結已一周,但「後大賽過度興奮症」一如以往再度發作,昨晚夢中不斷重現的仍是派路的12碼chip射、謝拉特在禁區內飛鏟和舒夫真高在面前熱身的鏡頭。不過對這屆大賽的印象,除上述精采畫面,還有一個感覺,就是足球世界裏一直壁壘分明的主攻與主守兩大派別,現在已難為攻守定分界。
「忠奸」角色互換
小時睇波,已自行為各隊分配「忠奸」角色:主守的德國、意大利屬「奸角」;崇尚進攻的英格蘭、荷蘭、巴西當然是主角之選。故此便有96年英格蘭被德國踢走的悲憤;以及看着2000年靠死守的意大利,在決賽被法國以黃金入球氣走的心凉。
但時移世易,當中國人都可以贏到奧運跨欄金牌,實在沒有甚麼定律可永恒不變。應屆歐國盃更加出現不少反常事件:例如防守專家德國反而後防不穩,卻在進攻上發揮理想,是決賽前16隊中入波最多一隊;意大利8強後不再主守,反而場場主動控球搶攻贏盡口碑;相反英格蘭對烏克蘭都唔敢攻;堪稱地面進攻最強的西班牙,也會只懂搓波唔識射門,繼而被彈悶波,最後卻以一場4:0清脆奪冠,「無鋒陣」卻最識入波。誰是主攻,誰是主守,已經不再絕對。
當然,這亦是足球在不斷進步的證據。現今各隊都講求速度、效率、整體戰以致攻守平衡。數十年前德國名產是碧根鮑華、馬圖斯和森馬這類防守大師;當發現優勢不再,便由青訓着手求變。現在德軍最炙手可熱的是奧斯爾、馬高列奧斯這些靈活、快速的進攻天才,這便是進步的證明。球迷可喜的,是各隊不斷進步的同時,球賽好像越來越好睇了!
方柏翹
now足球評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