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收縮產能過剩難捱 太陽能業黯淡

行業收縮
產能過剩難捱 太陽能業黯淡

歐洲一向是內地太陽能組件商的「金主」,但去年歐債危機肆虐,多國歐洲政府遂手起刀落大舉削減太陽能補貼,導致不少計劃中的光伏項目被迫押後甚至取消,組件產能過剩問題霎時湧現,原本「光芒四射」的太陽能行業自此步入黑暗期。

多晶硅價跌勢未止

由於需求大減,多晶硅及硅片價格自去年起每況愈下,截至6月25日止,現貨太陽能用多晶硅價格跌至每公斤22.4美元,今年累跌13.95%;現貨太陽能6吋硅片每片1.05美元,今年累跌6.25%。價格跌勢未止,太陽能企業盈利大減,多晶硅龍頭保利協鑫(3800)去年純利僅升6%,產銷單晶硅的卡姆丹克(712)首季盈轉虧,蝕1.6億元人民幣,薄膜模組產銷商創益(2468)截至今年6月止年度亦難免「見紅」厄運。
事實上,去年溫州資金鏈斷裂,不少「缺水」的企業都是前兩年大肆擴張的太陽能組件生產商,這些失去了「金主」的廠商只剩下堆積如山的庫存,為求盡快套現只能割價求售,這種損人不利己的傾銷方式令行業經營環境更加艱難。
有研究新能源多年的歐資分析員坦言,去年中至今,太陽能行業的基本因素沒有根本改變,無論是硅片或模組生產商都在減產,反映整個行業都在收縮,預計至少要到明年初才能走出「寒冬」,「解凍」時間較原先估計的今年底進一步推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