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堂:自資電影四百萬 圓夢ABC

元氣堂:自資電影四百萬 圓夢ABC

有夢就要追尋。近日香港的氣氛,陰霾滿佈,街上又有人說要移民。怎樣?要走了嗎?牆內的人要出去,牆外的人卻走了進來。滿口英語的ABCDerek在美國長大,卻為一圓拍戲演戲夢想,跑到香港來,投資約400萬開拍獨立電影《商戰》,再營銷全世界!

記者:何兆彬
攝影:劉永發、何兆彬

金融界別多故事

「我父母是菲律賓華僑,七十年代移民到了紐約。」Derek(丁溫慶)在大學念統計,畢業後在互聯網公司工作。「911發生時,我在市中心工作,那次對我影響很大。災難之後,我決心要做一個演員!」Derek像很多人一樣,自小有團火,但因家庭作風保守,只能把演戲當作興趣,「演戲就像毒癮,但像一般亞洲人,家人一定想你賺錢,溫飽過活。但我想,我一定要追尋夢想。」自那天起,他一直替自己鋪路,「雖然我有戲演,能賺取生活,但這樣不會達至自己的夢想,我想要跟荷李活的大名字一樣,選擇來香港因為這邊的機會更多。」
導演SimonYin也是ABC,不通廣東話,「我本來在大學讀銀行業,但我很厭惡,結果去學演戲、拍戲。在LA開始拍MV、做DJ,四年前來香港發展。Derek來港七年,06年他開始籌備《商戰》,「我寫過好多劇本給太太看,她都沒有反應。我有一大學兄弟來港十年,一直在銀行做Trader(交易員),我跟他說,我想寫套關於亞洲Trader的電影,他說『好呀!我聽過好多故事!』」為甚麼寫對冲基金?「因為Trader與Banker是兩種人,Trader賺錢多很多很多!很多長春藤大學的學生,都到了對冲基金工作,我做了好多資料搜集,這是我自己想看的好故事。」導演Simon首次執導電影,「開拍前三個月我得把工作停掉,拍攝一個月,後期製作兩個月。」一套沒有背景,沒有大公司支持的獨立電影,記者最好奇他們怎籌集資金?「我們有十個投資者,成本只有不到50萬美金(不足400萬港元)。」怎麼籌?「見人就問,有沒有興趣投資?」

沒機會犯錯

Derek在美國長大,但愛看《無間道》,「記得《無間道風雲》(荷李活版)得獎後,其中一個監製在台上大叫:『謝謝日本寫了這個好劇本!』這也是我拍片的原因之一。我想,美國人都把亞洲搞混了。」電影《商戰》拍成,香港上映未有日期,但已排好在歐美上映,同期推出VideoOnDemand(在有線的電影台播映,獨立收費),「很多電影都這樣做了,我們應該是亞洲首部以這種模式推出的電影。」選擇香港拍攝,卻上映未有期,Derek坦言一如紐約,香港有好有壞,「但我必須說,沒有香港,我不可能完成這部電影。例如有一日我們在公路上拍攝,巡警駛過來看一看,然後就駛走了,這情況在美國是要申請的。香港效率超級快,幫我們拍攝的工作人員,也有替成龍做特技的,他們超專業!」同時,他又發現本地創作人的待遇參差,「我認識了《一個好爸爸》的編劇,一個好劇本平均值15,000美元(約12萬港元),但在荷李活,一個劇本起碼值30萬美金(240萬)。寫完這個戲,我會叫自己做編劇,我知道寫個好劇本有幾難。」
電影描寫對冲基金經理為了錢,深入上市公司,捉其痛腳,再把公司拆骨,無所不用其極,又描寫美國價值與亞洲價值的衝擊(片中其他角色常說:你們美國人就是這樣!)Derek可是對美國價值/資本主義十分不滿?「也不是,這是套驚慄電影嘛,去到最後,它只是娛樂。」那麼投資了400萬,電影會賺錢嗎?「哦,如果你有很多錢,你大把機會犯錯,但像我們沒有錢的,根本沒機會錯。」

吳耀漢悶極出山

「我在英國十二年,其間如果不能讀《蘋果》,周身唔舒服。」打過招呼,這是吳耀漢說的第一句說話。移民十二年,怎麼又回到香港?「頂唔順了!太悶,我想退休,由於太太是英國人,那就回到英國吧。但移居英國,痛苦到呢,我本來不看足球,但在當地天天開電視看足球,變成了『哎吔球迷』,每日睇完《蘋果》無事可做。住了三、四年已想走了,但立了決心要待細女長大才回港。」最終他還是受不了那種沉悶氣氛「我在英國戲照拍、拍廣告,樣樣照舊。」
如今吳耀漢全家已回港三年,閒來拍拍戲,這次參與低成本獨立製作,他說:「老實講,在香港要找到老華人講有質素的英語,實在不多,他們找到我後,我還打給他們,說香港英文好的,還有另一個:曾江。他們也奇怪,怎麼有人會這樣?如果找了曾江,你豈不是沒戲演了?唓,我心諗,你都唔係好多錢啫,我等你筆錢使就仆街喇,哈哈哈!香港講英文好的老演員還有一個:劉紹銘,他的法文才厲害呢!」吳耀漢15歲就到英國讀書,一去十幾年,「當初去,一句都唔識。」訪問時他身邊的太太用優雅的英國口音說:「他的英語,比我的更好。」吳耀漢說話直來直往,要彈時不客氣,要讚就讚:「不過Derek佢哋好嘢呀,拍出來有相當水準,似模似樣,故事說不上好犀利,但也不是一般水平。導演SimonYin不懂中文,我認識他時他拍MV、廣告,從來沒有拍過一部電影,而我做過電影公司老闆,開過公司拍過三幾部電影後,與嘉禾合作拍戲。這次看到Derek自己寫自己演,見他很有passion,我喜歡幫後生仔。」

■吳耀漢頂唔順英國沉悶,還是回港最開心。

導演知道要甚麼

「未開拍時,我心諗:睇吓你點死!哈哈哈哈哈!」吳耀漢大笑:「當時他來找我,說:『你幫我吧!你不幫我我會死。』我覺得,好,年輕人我一定幫。傾落,我很同意他們的看法,拍攝了一段時間後,才有我戲份,我一去到發現:咦,咁少人嘅?二十人左右,但再睇,個個位置都有人,其實拍電影有時人太多,你眼望我眼唔知邊個做,這次大家很有效率。而導演Simon就令我印象很深刻,因為這種小成本製作,你要好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他很清楚,有做功課,不只這樣,他知道exactly每個演員要幹甚麼,他對劇本的熟習,熟到能背出每一句對白,我試戲,我問他要邊款,他馬上答到我。」吳耀漢認為與一個導演合作,最重要是他能告訴你要甚麼,「That'sit!我在香港拍了幾十年戲,也不能視為理所當然。」
電影講述對冲基金公司(HedgeFund)的運作,「香港劉生咪就係呢類人囉,佢唔係話放幾多心機落去栽培自己生意,而係睇吓邊間公司有乜痛腳,拆散你,賺一大筆,然後話『唔關我事呀』!等於你日日殺一個人,但拉唔到你,但係代表你啱咩?」吳耀漢在戲中演不認同新管理方式的大老闆,他說他認識的老闆中,不少都仍以舊模式管理,「以前我在香港擁有三間髮型屋,我跟每個夥計都會傾偈,他們要錢使,唔使問多一句,因為我知是真的,哪一個的兒子在讀書,哪一個在供樓,我全都記得。」這就需要投資時間去理解每一個人了,「但你不這樣,他做做吓走了,你要重新訓練一個,豈不是更花時間?每個人都有缺點,多給時間他改善,如果真係唔得,也無計!」

■電影屬小本製作,成本不到400萬,但也遠赴美國拍攝。

劉德華好命

藝高人老膽就大,談荷李活,吳耀漢說那裏大把垃圾導演;評演員,他說:「最莫名其妙就是古天樂。我跟他拍過一部戲,私人梳頭、私人化妝、私人助手,每一個鏡頭後都補妝,然後我一睇佢啲戲……吓?花那麼多時間化妝,但戲得三秒,竟然咁屎?」香港有沒有你佩服的演員?「每個演員都有某類戲特別犀利,秋生就是演憤怒青年,像《人肉叉燒包》,可能佢真人癲起上來就這樣,嘿嘿!張家輝,未去到揮灑自如,好像還是束住束住;廖啟智,好像不錯,但套套都一樣嘅?喂,杜琪峯你俾機會人試吓得㗎!」談金像獎劉青雲輸給劉德華,他說:「幾乎想打爛電視!劉德華由第一天起,沒有一部戲是有戲的,我跟他一起拍《狄仁傑》,他自言自語說:『呀,啲老屎忽真係犀利!』因為我們聽一次就知道導演要求,一次就搞掂,但我想話:我演了好多年呀!他這個人好勤力,但他是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