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心臟病童 曾4次通波仔

12歲心臟病童 曾4次通波仔

【本報訊】本港冠心病患者年輕化,近年最年輕做「通波仔」手術的病人只有24歲。伊利沙伯醫院過去四年平均進行約1,000宗通波仔手術,發現整體病人平均年齡有下降趨勢,由2009年起由66.65歲降至今年上半年的63.75歲,40歲以下病人比以前增加,拉低整體通波仔病人的平均年齡。

高脂飲食導致血管梗塞

該會內科顧問醫院李耿淵表示,40歲以下的通波仔病人越來越多,今年上半年最年輕的患者31歲,而四年前更有一名只有24歲、長期吸煙的男子,在踢波時突然心肌梗塞入院通波仔,是該院近年最年輕的通波仔病人。
除後天因素如肥胖、高脂飲食導致血管梗塞外,也有部份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接受通波仔手術,其中只12歲的榮烽,患有屬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的四聯症,患者會因血液缺氧,臉、指甲呈紫黑色,心律不整。病發時,榮烽會將身體縮成蝦米狀,令血液流向心臟。他由9歲起已四次通波仔,前年完成一次開胸手術,稍後須再通波仔植入支架。父親鼓勵他習泳維持健康,平日也注意飲食健康。
而20歲少女Emily,與其孿生姊妹同樣有川崎症引致後天心臟病。她14歲時通波仔,現須服用7種藥。她已副學士畢業,正在求職。
該院兒科顧問醫生李淑嫻表示,100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中,有3人患四聯症,暫未有上升趨勢。她補充孕婦懷孕約第18至20周,醫生便能檢查胎兒有否先天性心臟問題,「孕婦要留意飲食,有害物質會影響BB心臟」。
李耿淵提醒,心肌梗塞病患復發的風險比一般人會高出五至七倍,又建議市民不要吸煙,減少高脂飲食以減低血管梗塞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