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你同行:術後輔助性治療 - 張淑儀

乳你同行:術後輔助性治療 - 張淑儀

病人好多時會問我:「醫生,其實我已做了割除乳癌的手術,為何仍要化療和電療呢?」乳癌病人一般都好害怕,術後的輔助性治療。
在醫學初期的發展,病人割清所有腫瘤後仍會復發,名為遠端復發。原來癌細胞會潛伏在血液循環或淋巴腺內,若任何科學都檢測不到的,叫做微量擴散。好似種子般,癌細胞會走去其他器官落地生根,它們最鍾意去肺、肝及骨三處,然後到腦袋。
抗癌藥物的高度發展,只是發生在最近60年左右。在此之前,乳癌主要靠手術,生存率較低,而且發現得遲。自從出現化療後,癌症病人整體生存率上升;放射治療出現,可針對消滅局部潛藏淋巴腺內的癌細胞。這就叫做輔助治療。
在未有更科學方法之前,癌症病人要聽從醫生的分析,醫學上證實有效便要做;醫生會想方設法,減少病人的痛苦。近年較流行的,是綜合治療法;即集齊外科、腫瘤內科、腫瘤放射科、病理科等專科醫生,為每個病人設計治療方案。
2003年,養和醫院接受我的建議,在醫院內成立首個綜合乳癌治療專家小組會議,每逢周六早上8時,院方為我們提供早餐會議的場地及文書服務。會議上集合十多位專科醫生,研究每位病人的病情,提供綜合治療意見予病人,病人名字保密。雖然病人個案,主要來自手術後的私院病人,然而她們可選擇到政府醫院接受化療及電療,目前約佔半數。
專家小組會議成立初期,與會醫生除了交流各自治病經驗外,所提建議多各自表述,尋求共識不容易。及至2005年,我們引入美國一項電腦程式,討論時參考外國乳癌病人的癒後數據,令我們的討論有所依據,制訂方案更完善。
美國有位腫瘤內科醫生,花10年時間發展出這一套程式叫Adjuvantonline,免費讓醫生及病人查閱。他根據SEER提供美國全國癌症病人數據,包括乳癌病人病情及生存率資料;加上外國醫學研究結論而成。我們專家小組討論時可將香港病人相關資料輸入電腦,再進行分析;根據每類病人而計算到生存率,使用不同類化療藥及抗荷爾蒙,增加多少存活機會等,然後才建議予病人,情況科學化得多。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
張淑儀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