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陪摯友到專科門診看病,發覺很多前線醫護人員,工作時都戴上口罩。
外科口罩原本是在手術室開刀時用的,作用是過濾操刀者和手術護士的呼吸,避免飛沫污染傷口。進入傳染病房,醫護人員也會戴上口罩作防禦。除了在傳染病房,醫護人員在手術室以外戴口罩,始於2003年的「沙士」。當年大家都聞噴嚏色變,身旁的人打個噴嚏,立刻會退避三舍。經沙士一役,戴着口罩在街上走,旁人不會投以奇異眼光。在此之前,只有日本人最重公德,患上感冒時會戴上口罩,減低散播病毒的風險。
戴上口罩才開刀是手術室的常規,但口罩能否真的減少傷口感染卻從來未有過實證。戴上口罩,對減低傳染病在社區散播卻似乎很有效。在沙士肆虐的三個月,大家都戴着口罩躲在家裏惶惶不可終日的日子,平常的流行病,傷風、感冒等等也銷聲匿迹;問題是:我們能永遠躲在口罩後嗎?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語言只佔約三成,其他的七成是靠身體語言;面部表情是身體語言中最重要的一部份。戴着口罩,不但說話含糊不清,很多「盡在不言中」的訊息也傳送不到,是訊息交流的障礙。醫生戴着口罩看病,只會加深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鴻溝。
多年前我有位師兄每次看門診前總先把胸前的名牌除下,再戴上口罩。原因不是怕病人傳染他,而是「費事病人認得我、投訴我。」
悲哀!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