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為歸屬感 現為保留香港價值政府山今再舉行新潮舞會

40年前為歸屬感 現為保留香港價值
政府山今再舉行新潮舞會

【本報訊】今天下午在舊政府總部西座對開,炮台里的空地上,會舉行一個「新潮舞會」。復刻40多年前在西座餐廳舉行、市政局官辦的新潮舞會。時移世易,這個2012年民間版新潮舞會,不像當年般有最紅的歌星表演,只能在炮台里戶外舉行。舞會得到的冷熱對待,恰恰訴說着一個主權轉移,政策由要令香港人對自己的城市有歸屬感,到要抹掉160年英國殖民管治留給香港的價值和記憶。 記者:黎穎詩

假如政府不是堅持要將西座拆卸重建成商業樓宇,假如有心人不是堅持要政府回心轉意,發生在40多年前、對今日大部份人視為理所當然的本土意識有着啟蒙作用,對香港日後流行音樂普及的「新潮舞會」,可能便隨時間流逝,從大眾的記憶中消失,成為歷史名詞。
要講這個舞會的故事和它對香港的意義,沒有人比泰迪羅賓更有資格。故事發生在1968到69年,由他擔任主音歌手的「花花公子樂隊」(TeddyRobin&ThePlayboys)是當年最紅的樂隊,亦是第一隊走紅的中國人樂隊。

當年香港較洋化

因為紅,市政局主辦的第一個舞會也找他和樂隊表演。時為1968年4月20日,地點是已經消失的卜公碼頭。因為紅,所以第一個在室內舉行的舞會也以「花花公子樂隊」為賣點。時間是1969年2月1日,地點是現在快要清拆的西座裏的餐廳。因為「新潮舞會」,「花花公子樂隊」變得更紅。「風氣來自英國,我哋唱英文歌,我哋嘅fans大多數係書院女,讀英文學校,我哋攞晒全香港洋化同先進嘅學生,當年香港比家洋化,冇中文歌。因為新潮舞會,搭咗個台畀啲樂隊,令越來越多市民認識我哋,我哋開始有普羅大眾fans。」
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何佩然解釋,舞會是六七暴動之後,政府改變管治思維的一個產物。「當時要增加市民嘅歸屬感,所以搞新潮舞會,即係今日人人掛在口邊嘅本土文化、本土意識嘅開始;亦因為有政府支持,所以令流行音樂發展得好快。」身兼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的何佩然,堅持舊政總中、東、西三座有同樣重要歷史價值,西座是舞會主要場地,是那段歷史的重要見證。

現時舊政府總部西座
政府堅決拆卸舊政府總部西座,一群有心人今舉辦新潮舞會,希望政府回心轉意。

對於泰迪羅賓,舞會不只是歷史,而是真實、深刻的體驗。「新潮舞會係我第一堂嘅政治課,影響我日後嘅世界觀同創作路線,令我更加注意人生嘅對錯,所以有後來嘅《點指兵兵》、《魔與道》、《救世者》等作品,全部都係講緊呢樣嘢,黑與白,其實世界最多係灰色。」「當時我二十出頭,鍾意玩rock,淨係知道自己鍾愛唱歌,政府請我哋去表演咪表演囉,點知第二日上咗全香港報紙嘅港聞頭版,啲左派報紙就鬧我哋係魔鬼,右派報紙就講到我哋係天使。唔似今日,當年大部份報紙都係右派。當時印象好深刻,一個人完全冇任何機心,我只係鍾意玩音樂,我嘅fans擁護我哋,同一日發生嘅嘢,點解變咗又係魔鬼,又係天使。」
第一場舞會,市政局在維多利亞港旁搭了一個L形舞台,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下,過千樂迷齊集卜公碼頭,當樂隊出場時,全場觀呼吶喊,結他響起,歌迷情緒更加高漲,開始湧向台前,結果有人跌倒,有人昏倒,警察要腰斬音樂會,泰迪羅賓由警察護送離開。翌日《文匯報》用了半版指摘港英舞會「胡天胡帝」、「毒害青年」,而《華僑日報》卻說年輕人「十二分端正」。

為做香港人自豪

報道南轅北轍,泰迪羅賓說,當時看到有歌迷吹哨子,沒看到他們跳舞。「我有問人佢哋有冇跳舞,應該係政府喺場內最後起咗個舞池,不過好少人去跳舞,大部份都係聽歌。當時啲左派鬧係粉飾太平,粉飾太平當然係唔好,不過家你同我講係培養年輕人嘅歸屬感,好有可能,咁就好正面啦,由一點火開始,幾十年後,我哋好proudof自己係香港人,甚至多過中國人。」
40多年過去,第一次聽到對這個當年被左派視為眼中釘活動的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解釋,泰迪羅賓不禁慨嘆:「家成個世界調轉晒,個政府、啲報紙,而大家好proudof自己係香港人。」
泰迪羅賓希望西座可獲保留,「最好成個(政府山)唔好拆,香港太逼,起咁多高樓大廈,行路都差唔多見唔到天,家啲樓高到你驚,而且我有個memory,呢嚿嘢,即係政府嘅symbol,好重要嘅地方,應該留畀後人,好好利用。」

新潮舞會詳情


日期:今日
時間:下午4時
地點:前中區政府合署西閘外公共空間,即炮台里終審法院對開
嘉賓:前衞生福利司及前立法局議員黃錢其濂
服飾:可穿60年代服飾,花裙墨鏡大耳環,飛機頭喇叭褲
資料來源:主辦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