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受了吳克儉局長「一生人喊過四次」這宣言的刺激,打了很多通電話,做一個毫不科學化的調查,查一查關於哭的來龍去脈。
受訪者當然都是非常至交,肯從實招來,不怕有失面子。眼淚有時候是一件武器,更多情況更多人會覺得哭哭啼啼是失禮丟臉的行為。所以這調查會有誤差也說不定。
所有受訪者第一個反應就是:天啊,誰會記得哭過多少次呢?
又問:哭的定義是什麼呢?
問得好。首先眼淚在心裏流的不算數,那是給憋住了的不外露的難過,有時憋得連當事人都不覺得曾經難過過,就像遊行中途插隊再中途閃身的人數,無從計起。所以,為清晰起見,眼紅紅的不算,淚水在眼眶打轉沒滴出來的不算,要滴到臉頰上才計數。哭不哭得出聲都算哭。
好,既然哭數多不勝數,更值得一問的就是為什麼而哭。
結果有點出我個人意表。除了親友去世之外,受訪者面對其他大件事,例如收到戀人分手的短訊,投資全虧蝕清光,目擊李旺陽妹妹抱兄痛哭照……等等等等,都哭不出來。個個都好像堅強豬,但再問下去,又發現都是無辜可憐的儍豬。
幾乎所有受訪者被問到上一次在哪裏為何流淚,都是在電影院裏,為一些雞毛蒜皮的情節,明知是導演有心煽情的情況下,乖乖地被催出淚來。面對越深沉的主題反而越鎮靜。
本來還想追根問底,是否借這些低層次的電影,排放深層次的傷感,為什麼會選擇讓眼淚發揮滯後效應。又,一個人哭與哭給人看有何分別?觀眾之存在對淚流是阻力還是助力?止哭是因為體力不支抑或有什麼原因?
受訪者都一致認為我是在傷口上撒鹽,我覺得是他們好了傷疤忘了痛,結果一言不合,那麼有價值的調查就此查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