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日子過得挺苦,曾經開過一個喚作「甜美生活」專欄,欄名當然是取材自費里尼的電影《LaDolceVita》,皆因戲中的自由新聞工作者,專門追蹤和偷拍名人生活,然後賣料給報章雜誌賴以為生,我則以發掘城中小情小趣為名,並企圖以掩眼法把生活不如意十常八九事埋藏背後,高唱苦中作樂也是一種姿態,終在甜美迷宮兜兜轉轉。
專欄寫了半年,下筆越覺沉重,明明口裏嗒着七彩繽紛高甜濃度macaron,也以為是北角雞蛋仔伯伯那半底賣剩貨。自我檢討結論是性格陰沉,看笑片也難得哈出一聲,生活中的甜美事又不是雜價攤清貨,點到你話要就有!
拜讀TylerBrulé於《FT》連載專欄,讀着人家如何足不着地繞着地球在每一個城市暫住,都能在有限時間尋到當地的甜美生活。比如在東京晨早跑步時如何在樹木茂密的街道上與群情湧動的上班族相遇,閒適的跑步與匆忙的作活這兩種對立的場境,卻因為時間、空氣和兩地文化的偶爾相撞,火花瀉滿一地。他把自己對生活的敏感放在陌生的國度,然後透過異鄉人的眼光把樂趣一點一點地撿拾起來,放進口袋,伴隨上路。正因為這種個人化的取態,在7/8月號《Monocle》的「理想居住城市」投票中隱隱看到香港由上年第17位躍升至今年第13位。如果你迷信數字,這恐怕又是另一個暗藏的玄機,使你明白毒藥也有甜美的糖衣。
作者:曾凡(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