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繼個多月前汀九麗都灣發現中華白海豚屍體後,大嶼山大澳海面昨更罕見地發現,一條被5個共重3.5公斤棄置漁具及魚網纏死的白海豚屍體;屍身嚴重腐爛,經海洋公園專家化驗,相信被漁具纏住引致突然死亡的機會很高。
記者:周鴻熙
被發現的中華白海豚屍體,長2.2米、雌性、已接近成年(約7歲以上),昨午1時許,一艘水警輪巡經大澳對開海面時,發現一條被魚網及漁具纏住的白海豚屍體;水警將屍體撈起載返大欖水警基地,交由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與漁護署合作成立的「鯨豚擱淺行動組」,解剖豚屍。
或因追逐拖網船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估計,出事白海豚已接近成熟,可獨立生活及覓食;而牠被發現死於魚網中,不排除牠在追逐拖網漁船後面覓食,其間不慎被魚網纏住,或是被漁民放在海中捕魚的魚網纏住不能脫身。
此外,牠也可能是被漁民棄於海中俗稱「鬼網」的魚網纏住,惟此種可能性較低,因海豚被棄網纏住,會嘗試咬斷魚網逃難,過去也曾發現海豚有被魚網纏過的傷痕。洪家耀又說從事海豚保育工作十多年,今次是首次聽聞白海豚死於魚網中,十分罕見,不排除牠因魚網纏身致死,真正死因有待專家剖驗。
與高速航道重叠
西大嶼山水域為高速渡輪航道,與中華白海豚主要出沒水域重叠,其中在大澳地區更有觀豚船吸引遊客出海觀賞海豚;船隻製造的噪音,洪家耀認為會影響海豚生活,有可能令到海豚偵查周圍環境的警覺性降低,增加牠們的危險。
本港平均每年有8至13條海豚擱淺死亡個案,其中屬於瀕危海洋生物的中華白海豚,在本港海域出沒的數量持續下降,由03年的158條減少至去年的78條,9年間數量少了一半;但白海豚死亡率不高,估計少掉的白海豚,因不堪生活海域受高速船的噪音影響,轉移至內地水域生活。
今年5月5日,一條長103厘米的幼雄性中華白海豚屍體,被發現在汀九橋西面的麗都灣擱淺,屍身嚴重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