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位大學生也有父母打本炒股,但浸會大學於06年成立了真金白銀的投資學會基金,同學仔可以一嘗Fund佬的滋味。不過,基金表現由同學們集體負責,亦要先問老師意見,所以特別手緊。
集體問責 限買藍籌
浸大投資學會於06年獲社會人士捐出90萬元成立基金,予投資學會成員實彈炒股。基金現資產總值約110萬元,六年賺22%,年均回報4%。基金雖由學生主理,但因集體「問責」,作風審慎,只限買藍籌,每股最少持有一個月,除設有主席、副主席外,另設四名分析員。
其中一名分析員、就讀浸大財務學系一年級的李獻章稱,受歐債困擾,4月份基金已將銀行、內銀股套現,換馬至公用股。
負責監督基金運作的財務及決策學系系主任鄧裕南指出,成立學會旨在予學生機會,運用課堂知識,經分析後再作投資決定,避免學生養成炒賣習慣。雖然有多個機構舉辦投資模擬比賽,但由於未有「真金白銀」,學生炒賣心態濃厚。相反,投資學會以真錢投資,集體負責,老師會充當顧問,確保每個落盤都緊守投資原則,而非短線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