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去年「全民大耳窿」資金仍緊 料加劇風暴

溫州去年「全民大耳窿」
資金仍緊 料加劇風暴

《資金錯配》
民企借錢能力和渠道及不上國企,加上內地集資途徑先天不足,導致去年溫州爆出多宗高利貸失蹤案,甚至有多間知名民企的老闆要走佬避數;資金鏈斷裂,是去年民企風暴其中一個催化劑。
銀行界亦普遍認為,資金鏈問題至今仍然持續,並未全面解決。
即使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呼籲銀行放水予中小企,但至今內地水緊問題依然困擾民企。最新一期《基點》雜誌指出,內地減息有機會將借貸成本拉低,惟拉低幅度不大,故民企仍然要「借貴錢」。
恒生銀行(011)企業及商業銀行業務主管林燕勝直言,大型國企借貸當然不成問題,惟民企因借貸風險較高,因而難以獲得借貸,造成內地資金有錯配(mismatch)現象,即使內地早前減息,民企亦基本上不能受惠。

銀行多不願放貸

除資金鏈問題外,外圍環境同樣為民企帶來不少隱憂。滙豐香港區業務規劃及策略主管潘漢生表示,外圍環境經濟惡劣,加上內地經濟增長亦有所放緩,令不少內地企業,尤其是出口業的民企生意更難做,惟有減少貸款,卻又造成更難調動資金做生意的難題。
去年因通脹問題,阿爺限制內銀放水,央企以外的企業根本難以向銀行借貸,本報去年曾到溫州直擊,發現當地銀行大多不願放貸,即使記者稱以豪宅作抵押品借100萬元人民幣,仍要經重重審批,甚至不保證可獲貸款。
銀根緊張下,惟有向信貸公司甚至民間籌募應急錢,造成溫州一度見「全民大耳窿」現象,例如著名基金經理謝清海領導的惠理集團(806),去年曾斥資2.7億元人民幣在成都開設貸款公司;此外,民生國際(938)亦一度拉攏「民企之父」張化橋合作發展小額貸款業務,但後來告吹。